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时间:2022-10-26 02:52:10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我们提高能力、搞好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教育;误区探析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应辩证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幼儿教育。

下面就现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几点误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崇尚独立性,忽视幼儿的交流

当前,有部分老师及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过分强调和崇尚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幼儿只是要求的多,强调的多,限制的多,而忽视了幼儿的交流,这对培养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的幼儿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老师、小朋友交往,想要老师、同学成为他们的朋友。特别是我们幼儿老师更应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并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习得一些亲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幼儿交往、游戏,满足幼儿的交流需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 过分强调规则,抑制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活动,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十分强调规则,活动都必须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及规则进行,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注意幼儿个性的发展及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发展初期的稚嫩孩童,他们有共性更有个性,幼儿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可能完全统一要求。对于每件新的事物,可以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摆弄,要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因此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分强调规则,将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缺少创造性及探索精神,这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相违背的。

3 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幼儿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人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强调规范及按部就班的传统程序,且单一、呆板,忽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认识苹果,为了让幼儿直接、具体地感知,我们可以让孩子触摸苹果、品尝苹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里却忽视了此类操作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教育活动中如果不重视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就剥夺了许多本应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幼儿没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幼教工作者应该给予幼儿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情感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我们还要让幼儿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4 盲目灌输知识,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

很多家长及老师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盲目灌输知识,于是过分关注幼儿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不顾幼儿的身心,不顾幼儿的兴趣,盲目要求幼儿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特别是农村民办幼儿园有的老师倡导“小学化”的教育,要求3~4岁的幼儿认识多少个字,甚至要求幼儿能读多少文章,能背多少诗词,这样能达到老师要求的幼儿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幼儿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影响孩子以后的一生。

幼儿教育是是奠定人生基础、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幼儿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家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初探 下一篇:民族预科学院新疆学生汉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