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22 07:46:04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摘 要】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加上众多不方便的原因,许多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中已经上学的称为农村“留守学生”。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生。

【关键词】农民工 留守学生

农村留守学生现在数量惊人,队伍庞大。仅以我校学生为例,我校共有18个教学班,总学生数1235人,其中留守学生336人,占全校学生比例27.2%;留守学生女生数167人,占全校女生比例28.9%。336名留守学生中随爷爷奶奶生活的255人,随外公外婆生活的26人,随伯叔生活的10人,寄居其他亲戚或亲友家的36人,独立生活9人。由于各级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各项政策的实施,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留守学生的量也进一步增加。由于留守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不正常,从而引发了很多错综复杂、让人头疼的心理问题,我校通过调查,最为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如下。

一、厌学心理

主要原因是家庭监护不力造成的。学生在留守期间主要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少数父母一方在家的也主要是母亲在家带养。这些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素质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较大,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家庭监护不力。

其次是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困难或缺少沟通,对留守学生学习监护的实效性不强。

正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意志薄弱,畏难怕苦,不求进取,从而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逆反心理

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学生其实从内心里觉得父母对不起自己,所以在父母面前不像一般学生对父母有畏惧感。相反他们在气势上常占据了主动,有“得理不让”的心态,以期引起父母的更多的关注,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家长与子女正常关系形成逆反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留守学生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学生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即使回家了,又觉得对孩子有亏欠,管也只是形式。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产生这种人格扭曲导致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自卑抑郁心理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和学习生活中常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却得不到他们这种年龄阶段最需要的父母的保护和支持,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安全感严重缺失。久之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形成典型的自卑心理,严重的造成了精神抑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许多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研究发现,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而严重的抑郁心理,在女生中较为突出。

四、不良移情心理

从生理上来说,人的缺陷都有补偿功能。如盲人视力障碍则听力优于常人,聋哑人语言能力欠缺则肢体能力包括肢体语言能力优于常人等,其实都是生存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并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哪有缺失,必然要从另一个地方得到补偿,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就是移情心理。留守学生最缺乏的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他们必然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这种移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就会产生不良移情心理,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留守学生不良移情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享乐移情。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第二,早恋移情。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对异性产生了好感。而父母又由于长期不在家,对子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正面引导和管束,导致留守学生在早恋移情方面情况普遍。他们中许多人每天忙于书写情书、传递情书、约会谈情而不知自我约束,导致学业荒废、观看黄色录像、争风斗殴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

第三,网瘾移情。留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爱和关怀,缺乏安全感,容易自我封闭。这时,在不良同伴的诱导下进入网吧,在虚无的网络世界里找到了精神慰藉,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找到了渲汇情感的途径,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因此,网瘾问题在留守学生中很普遍,他们为什么这样沉迷于网络,从心理根源上来说其实就是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对于他们来说相对“安全、轻松、有为”的虚假空间。

第四,结伙移情。这其实主要是留守学生因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和保护,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采取的一种移情方式。他们中许多人习惯于寻求同伴的保护,“力”的崇拜心理膨胀,常拉帮结派。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这种行为常造成“打群架”、滋事、偷盗、收取“保护费”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的出现违法犯罪现象。究其心理根源,网络暴力游戏、不良音像图书制品、不良伙伴的引诱教唆对他们产生的共情效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年纪还小,是非观念不强,极易模仿和盲从。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主要存在上述四个典型方面的心理问题。其心理成因的理论研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越复杂的问题其实越不能复杂化,而应抽丝剥茧,寻根究底,找到最本质的成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留守学生出现的这些典型的心理问题,其心理根源说到底就是爱的缺失和有效管教的缺失造成的。为了帮助留守学生尽快转变,健康发展,我校开展了以“贫困地区城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究与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工作,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创新学生管理综合素质 培养优质人才 下一篇:浅谈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