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2-08-22 03:34:56

高校贷款的利弊分析

【摘要】高校的不断扩招促使高校对于办学设施的需求逐年增加,资金来源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高校贷款应运而生。本文试通过对于高校贷款的优势与弊端的分析,找出高校贷款中存在的弊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校贷款的优势。

高校 高校贷款 利弊

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建校空间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在校生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4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发展到447万人,在校生达到2000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3万人,在校研究生82万人。这必然要增加高校教学用房、占地面积、教学仪器设置和图书资料等办学硬件,同时还有师资等软件方面的要求,这些都迫使高校必须加大办学投入。高校出现的资金不足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开阔思路、转变观念、多渠道拓展筹资的空间。在众多筹资渠道中,贷款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本文试通过介绍高校贷款的利弊,针对高校贷款存在的弊端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贷款出现的原因

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贷款办学,高校贷款已经成为高校资金的又一主要来源,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它并不是学校单方面自发形成的,而是与外部条件影响相结合所共同造成的结果。

1.高校规模发展的需要

(1)建设新校区、兴建“大学城”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一些高校因校舍面积不足,没有发展空间,不得不另辟新址办学,于是就有了大学城的出现。据有关资料,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建设或拟建大学城,而且是集教育、房地产、商贸、娱乐为一体。大学城的建设一般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其投资有多种渠道,包括政府、开发商、高校、银行等。但最终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还是银行贷款,据财务资料表明基建投资约占高校贷款的80%至90%。

(2)政府的高校扩招政策促使高校贷款办学

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招生108万人,但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实施大规模地扩招,截止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已达540万,是1998年的4.7倍,录取率为56.85%,毛入学率已达到22%。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如此大规模地扩招,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高校这么大规模的扩招,也必然迫使高校要增加师资,增加研究场地与教学器材,增加教育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在国家财政和学校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向银行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2.政府对高校投资不足是高校贷款的诱因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机构,政府本该大力扶持,但是近年来政府用于教育支出的经费并不能达到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4%的这个承诺也一直没有兑现,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发展所需的大额资金就只能通过贷款这一途径来解决了。这显然也是使我国高校深陷贷款泥沼的又一诱因。

二、高校贷款的利弊分析

1.高校贷款存在的主要优势――注入新鲜血液,使高校超常规发展

高校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学生缴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办学等部分构成。但是随着高校贷款的产生,它越来越成为高校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国高校贷款总量巨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高校贷款收入已经成为高校的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

这么大的贷款资金来源填充了高校经费的不足,它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促使了高校超常规发展。哈尔滨某高校的校园面积和在校生数量均实现了十年间近十倍的增长。这在以前的教育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高校贷款的出现,才使高校有机会,也有能力飞跃式的发展。

2.高校贷款存在的弊端

(1)长期的债务将高校拉入无底洞,影响正常教学

长期的债务导致高校经费紧张,这必然会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许多学校学生开不了实验课,没钱实习,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相应的保证。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12月21日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在短短几年之内,全国高校债务发展到平均每所学校1亿元以上。有专家分析,保守估计高校债务已达4000亿之巨。由此可见,高校债务不但难以还清,更像一个无底洞,压的贷款高校翻不了身,不但使学校管理层感到头疼,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2)大量资金导致高校财务分配失衡

众所周知,高校贷款通常是数以亿计,这么大一笔数目的资金注入,往往让高校的财务部门出现问题,如何科学的分配成为考验管理层的一个严峻挑战。部分高校在分配上出现了失衡现象。因为贷款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开始逐渐扩大:一座座豪华的办公楼;像公园一样美丽的喷泉;豪华的办公设施等等,本该用于教学设施的资金就这么被分配给了其他部门。这使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更不能收到预期回报,这与高校贷款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如何科学面对高校贷款

事物的产生必然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看到高校贷款的弊端,但是也应看到高校贷款对高校所带来的利益,要辨证的看待事物,趋利避弊,科学的解决高校贷款中存在的问题,以发挥高校贷款存在的优势。

1.合理限定负债额度,降低高校贷款风险

学校筹集资金的能力与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增加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需要适度控制贷款规模,做到长、短期贷款相结合,使偿还贷款的时间均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1)根据学校筹资能力来限定贷款额度

贷款是要偿还本金的,因此除从资金成本角度考虑贷款规模外,学校还必须从偿还贷款本金的角度考虑贷款的规模。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绝大多数高校靠自身有限的财务节余,已经还不起贷款,多数只能偿还利息,个别高校已经出现连利息都交不起的情况。为降低贷款风险,高校有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根据自身筹款能力衡定贷款金额。

(2)合理制定还款额度

贷款总是要偿还的,但是偿还的额度也应合理制定,学校的负债能力有限,如果还款额度超出学校负债能力,所造成的影响可谓是全方面的。南昌大学负债20亿元,每年利息就要1.1亿元,全校收入不到3亿元,每年仅够付息,采取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办法维持债务;吉林大学负债30亿元,2005年起,吉林大学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高校结余下来的资金大部分或者全部用来偿还利息的话,那么日常办公、教学的费用该怎么支出,影响了教学又怎能再有能力偿还贷款。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个还贷的恶性循环,看来限定还款的额度也不得不纳入思考范围之内了。

2.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管理职能

(1)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贷款的管理

高校贷款是正常办学的需要,应该科学的看待,不能制止高校进行正常贷款,那么高校贷款究竟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怎样加以管理才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呢?这就给高校主管部门提出了新问题。高校贷款应主要用于征用新校区,扩大办学场地,这样利用贷款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分配失衡的问题,故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贷款的管理。

(2)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微观协调作用

高校管理部门更了解自身发展的方向,知道资金如何投放才能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收益。学校的管理比较琐碎,高校主管部门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进行管理,那么这就需要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做好微观协调的工作。在财务工作上做好明细,以便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同时也方便高校管理部门查阅。

同时高校也可通过土地置换来盘活高校资源。近些年来,城市发展进程日新月异,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土地也随之逐年增值,部分高校的老校区也被包裹在城市之中。随着高校扩招,高校也在不断扩大教学楼、住宿区的建设。但是这些高校的老校区周边没有可拓展的空间,再加上大学城的兴建,一批批高校从城区转移到城市的大学城。这些闲置的老校区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固定资产,高校既然已经转战至大学城,那么将无暇顾及老校区的设施,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对于老校区比较合理的处理途径,则是可以通过置换土地来获得收益。大学城的新校区建设需要土地,进行土地置换将为高校贷款解除燃眉之急。

3.政府应对高校加以扶持

既然贷款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追究责任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何况作为高校,它是公益性的,所以政府义不容辞的应该承担起部分责任。不过近些年来政府也正在加大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高校贷款方面。如江苏省已召开多次会议,目前已经拿出初步解决方案,对100多亿元的贷款,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这对于高校贷款的偿还都是新的转机。笔者认为,对我国来说,高教事业的公益型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贷款问题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单靠哪一种办法恐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的看待高校贷款,有效运用它的优势,趋利避弊才是真正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方晓明.高校贷款办学问题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

[2]胡新华,胡婕.高校贷款探讨[J].事业财会,2007.108.

[3]杜秀娟,闫海涛.高校贷款的多维视角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4]李润文.谁制造了高校贷款黑洞[J].教育文汇,2007,(5).

[5]赵连海.对高校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学科版),2007,(1).

[6]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J].事业财会,2004,(03).

[7]杨杰.关于高校贷款风险的问题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4).

[8]一位高校财务处长面对巨额贷款的“12个字”感受[N].经济参考报,2007-3-29.

[9]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上一篇: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化工技术专... 下一篇:高等继续教育在和谐社会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