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研究

时间:2022-08-22 03:08:44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特点,本科学院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也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此,现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伴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面临了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地方本科院校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找到准确定位,扩展自身发展空间。通过专家们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当前最重要的职责。

一、将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作为发展前提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理念主要取决于专业设置规格,优化专业结构和调整专业设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起来,这是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产业机构的发展前提。首先,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可以为当地学校的规模扩张、办学规模等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产业结构优化也能为学校设立学科专业指明方向;再次,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各行各业专业人才,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为本校所用,以此来调整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最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为校企合作创设合作条件。

本科院校发展是以“主动适应”作为主要出发点,将服务本地区经济机构调整为发展原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重点,对产业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院校在设立专业方面,一定要显现出地方特色,设立一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社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展社会服务方式,拓展社会服务推进。

就学校设立的专业来讲,其发展模式主要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也就是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存量调整是指对现有的专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创新原有专业,促进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指的是在原有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设立新的专业,以此来实现优化专业结构和平衡专业结构的目标。结合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主要依据,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作为设立原则,也就是要求在存量调整中促进专业量的增长。

二、地方院校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这类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地方本科院校外部制度环境,解决外在制度培养题,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应用型人才招生制度进行创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进行改革,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等;第二,各地方高校的教育部、政府,必须认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培养的价值要求,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提供项目和机会,促进本区域校企合作;第三,社会舆论应该创建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和评价标准。可以通过高校排名、高校专业排名等方式,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最有利的舆论支持。

三、将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改革作为发展核心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方式是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该重点体现出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性。在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各个专业都要将学校对教育的需求和当前的教育背景作为发展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点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力度,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专业拓展能力、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你,为创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

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除了要重点注意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外,还要注意课程体系优化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在教学模式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审核教学内容,使用科技手段来填充教学内容。增强课程体系中结构和逻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必要时进行课程整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整体性、综合性、创造性”作为设置原则,大胆吸收高科技知识、最前沿教学方式、最新科研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整合、更新和改革,组织、设计新的课程系列,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积极实践,在课程选择方面,设立个性化课程和研究性课程,鼓励学生在允许范围内进行教学工作和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聘请相关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老师,并将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性优化,让其能够向着应用型方向发展。加大相关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为专业课老师提供进入到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学术休假机制。让专业课老师能够针对市场发展需求进入到相关行业开展调查,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向着应用型教师及双师型方向发展,让其师资力量具备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满足适应时代、政策和理论原则要求。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影响其进行的因素。分析和探究这些困难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方式解决困难。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清楚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政策环境决定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变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项华录,何春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96-98.

[2]曾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2-243.

上一篇:探究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 下一篇:社会转型视阈下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