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2 02:38:38

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课文预习是学生对教师尚未讲授的知识内容独立学习的活动过程,即学生运用旧知自学新知的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设计好预习内容,明确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保证预习时间,检查预习情况,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文预习;培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学习预习方法,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和指导学生自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1.教给学生预习的一般步骤。预习步骤的训练,就是以读书为主线的读书步骤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每预习一篇课文,做到“四读”:一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是再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三是默读课文,具体感知内容;四是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提出疑难问题。

2.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预习方法。要进行预习,没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教师可用一两篇课文作例子,引导学生一起预习,教给他们利用字典释词的方法,寻章摘句理解句子的方法;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难的方法等。

3.养成持之以恒的预习方法。一是教师每提出一项要求,都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单项训练,以形成预习的习惯。如要求学生查字典,就要对学生进行查字典的训练,训练其计算速度。在班上开展查字典比赛等活动,激发他们查字典的兴趣,并培养成习惯;二是把预习的一般要求编印成“预习笔记”发给学生,让他们逐项去完成;三是从低年级起要求预习。

二、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预习内容

预习内容的设计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及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其中的重点,确定预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主次不分。还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预习内容设计要难易适度、分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不同的年级预习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应侧重字词句及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年级应侧重段落和层次及字词句段的组合关系,高年级学生应侧重篇章结构及单项读写重点训练项目。

不同的课型预习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一类课文只要求一般了解就行了,有关文中的双基训练应在教师讲读教学中解决;二类课文除了要求掌握生字词外,应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对课文形式有粗略的认知;三类课文要求掌握课文的中心与内容,并弄清文章的重点及训练目的。预习难度应逐类加深。

设计预习内容除考虑年级特点和课型特点外,也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维的复杂程度,进行综合平衡;注意整体性原则,做到整体局部相互兼顾。

三、制订学习目标,明确预习要求

布置预习需要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制订学习目标的依据是:首先,以新课标为准绳,不要求过高;其次,从整体着眼,即从语文双基、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发展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全盘考虑;再次,从实际出发,一是教材实际,二是学生实际;最后,便于检测,目标要定得具体,尽可能使用动词性短语叙述,以便通过学生的作业检验是否达标。

四、保证预习时间,提高预习效果

保证预习时间,是提高预习效果的前提。因此,把预习纳入课堂是解决时间问题的最好办法。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需要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坚持预习,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学应保证学生预习的时间,留足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了解学生实际的时间;教师还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作好教学预测,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使教学真正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反馈信息

检查是教师了解预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进行检测。这样便于掌握反馈信息,抓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破;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上一篇:对英语写作教学反馈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面向信息服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