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画我心

时间:2022-08-22 02:02:13

【摘要】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园之前开展绘画活动中普遍采用的“范画教学法”明确否定了,对此,一线教师的强烈反应是:“不会教了!”,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原因,并小结了自己在《指南》背景下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指南 范画教学法 思考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1-02

在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了“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是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①”绘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范画教学法”被明确否定了,引起一线教师的强烈反应,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东西被打破了,“不会教”成了每位教师的第一反应,“教与不教?怎么教?教什么?”成为萦绕在每位教师心头的困惑。

一、“范画教学法”的争议成因

我园针对这一情况也开展了专门的研讨,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从孩子绘画的成品对比,有的老师认为还是“范画教学法”的效果更好,在再一次认真研读《指南》、《〈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解读》等书籍并结合专家的讲座后,我把目前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原因总结如下:

(一)长期扭曲的价值导向

不论在绘画比赛还是幼儿日常的绘画作品中,画的像的、色彩丰富的、比例恰当的作品是被大家认可的,而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作品由于画的不像(常常要作者描述才知道画的是什么),没有漂亮的颜色(孩子强调了线条表征,忽视色彩的运用),而被教师或成人评价为:“画的是什么呀?看不懂!”几次以后,孩子就失去了意愿作画的欲望,而没有了自由表达的练习,使得孩子在没有了教师范画之后,就真的不会画画了。目前在园的中大班孩子都是处于传统教学方法下,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势,在突然不范画的情况下越大的孩子 “不会画”的人数越多。

(二)忽视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一贯在绘画教学时“重传授、轻感受”,急于把成人世界中的美术技能强加给孩子,而忽视了“美”是只能感受而无法传授的。实际上美术技能都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孩子在大量自发表现中自然成熟的。

(三)对幼儿绘画活动内容的错误理解

传统幼儿绘画活动就是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一个内容让孩子画,例如画从没见过的海底世界、城市的孩子画小鸡小鸭、农村的孩子画红绿灯等等,这样不考虑孩子已有感知经验基础下的活动的势必造成孩子的“不会画”,而为了让孩子能画出东西来,教师就只能提供范画让幼儿模仿,这其实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模仿,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基础,画出来的“模式画”舍掉的是事实真相中那种可感可知的灵性②。所以在这类教学中,老师即使提出“可以和老师画得不一样”的要求,其被动模仿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

二、绘画教学的新尝试

《指南》反对的是这类背离了艺术活动的本质,即在幼儿没有感知经验下对范画被动模仿的绘画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那什么样的绘画教学方式才是符合指南精神又是一线教师所能实施的呢?下面来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集体写生活动

在不提倡学习“范画教学法”中常用的简笔画的情况下,让孩子画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又让教师感到头疼,这时写生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画班级里的一个玩具;操场上的一朵花;甚至是幼儿园外的一排柳树……有意思的是,在我园最初开展的班级写生活动中,大班有一半的孩子画面中出现了没有的太阳形象,而中班则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在范画教学下孩子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同时也从反面证明了“范画教学法”对孩子表现力的扼杀!

但是从作品分析:幼儿写生与成人写生还是存在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中我发现,进行写生活动时,孩子不是像成人一样根据一个视角对外形特征进行写实。他们会把身体动来动去,全方位地对这个对象进行观察和感知后再画,所以他们的写生画会有多个视角的观察同时显示在一个画面上的现象。我们必须尊重幼儿在这个年龄所特有的表现方法③,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强迫他们按照大人的方式来画,只要孩子表现出他所看到的东西即可。

(二)幼儿的自发模仿活动

创设美丽的艺术环境,投放各种丰富的材料,为幼儿积累更多的艺术经验,鼓励幼儿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进行自发模仿。例如讲完绘本故事后把书投放到美术区中,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发模仿绘本上的某页他最喜欢的插图;鼓励想当“画家”的孩子在美术区中画一画组织自己欣赏过的某幅名画,看到好看的照片,当个“摄影家”也来“拍”张照等等。

(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

相比之前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习得技能的功利性目的,其实我们更需要正视幼儿绘画的游戏性,强调是否用画笔表达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即“我手画我心”,并以此来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

1.突出幼儿绘画的表征功能

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绘画发展的象征期。所以,幼儿绘画也是一种象征性游戏。教师能高兴地看着孩子玩象征性游戏时用替代物来表征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且替代物与真实的物品之间也许并不像,例如在“娃娃家”中用一块积木玩吃面包的游戏,可我们却不能容忍幼儿画得不像。归根结底是老师将其作为儿童的一种技能来对待。现在,教师要做的是倾听幼儿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并及时地帮助孩子记录他们的想法,让看到作品的其他人也了解画的是什么,当成人忽视美术技巧而更关心孩子内心感受的时候,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真心地赞美也会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当周围人形成对孩子绘画作品一致的认识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2.挖掘幼儿绘画的叙事功能

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会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画下来,这就是绘画的叙事功能。只是之前由于这只是孩子偶然性的行为,教师常常又因为技能的笨拙,基本不会给予很高的关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幼儿将生活中的感知经验转化为平面视觉形象,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形组合构思有关自己的生活或是自己想象的故事。也许会不像,但孩子满足了自己表达的意愿,这是我们更要达到的目标,还需强调的是,成人画画前会考虑整体的布局,而幼儿画画往往是从局部开始,想到什么画什么,所以有时会出现因为画不下而把某个部分画到另外一个地方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在评价时,不要突出这个问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

(四)点睛的“画语”

在《指南》背景下开展的绘画活动,教师的“画语”很重要。这就像在看漫画时,有时我们并不懂画面的涵义,看了配在旁边的寥寥数语,顿时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意图。不强调幼儿绘画的技能之后,势必会出现更多看不懂的画,此时,教师的“画语”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小班孩子用一个一个的圆点表示自己画的花,老师可以写上:“春天花儿开得真多啊!”中班孩子四不像的动物,老师写上:“我是可爱的小猫咪,我最爱吃鱼!”之后再看,是不是真的就有几分猫咪的样子了呢?大班孩子画中的细节就更离不开老师的说明了:“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玩,看到了老虎、狮子、猴子…天气真热,我们出了一头汗,还吃了冰淇淋,好开心啊!”

简单来说,即小班只需表述画面内容;中班在表述之外还可以加上明显的特征;大班就可以用事情加心情的的方式,有了这些“画语”的说明孩子的作品就会更生动、有趣。每个幼儿乃至每个成人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愿教师能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挥洒的沃土,让艺术之花遍地盛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58

[3]华爱华.范画究竟教会了幼儿什么――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Z]. 上海学前教育网 2014,3

上一篇: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探讨 下一篇:老师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