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达人刘海涛:太行山深处“挖”出亿万财富

时间:2022-08-22 01:43:26

创业达人刘海涛:太行山深处“挖”出亿万财富

创业惨败,欠下200万外债漂泊京城

刘海涛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偏僻山沟里,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国营建材厂工作。后来由于产品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破产边缘。1996年,他通过一位外国专家的帮助,掌握了一种新型建材的生产技术,决心借此创业,大干一番事业。

刘海涛从北京找到一位老板朋友,对方因看好这个项目一下就投资上千万元。刘海涛也坚信一定能赚钱,因为那时国内还没有这个绿色环保的好东西。然而,事情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年后,生产出的产品严重滞销。

两年后,这家合资工厂只好宣布破产,最后刘海涛不仅没赚到一分钱,反而欠北京投资方200万元。

向来仗义的刘海涛觉得很对不起朋友,就对那位老板说:“这200万一定还你,我辞职去北京做生意,白天出去赚钱,晚上就住在你们公司里,直到还清为止。”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我欠了你的钱,就住在你这里,肯定跑不了,以后肯定能还上。所有人都觉得刘海涛这是在开玩笑,可是1999年,他真的辞了职来到了北京。当时他已经50岁。

其实,刘海涛这时还是没有死心,他坚信PVC材料一定会被市场接受,他想北京每年有那么多工程,他一定能赚钱把债还清。可是,事实再一次证明他是错的,塑料门窗在北京依旧没人敢用。那段时间,刘海涛只要见工地他就去,有脚手架起重机,他就进。人家不让进,他就软磨硬泡说好话。整整半年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工地。结果不仅一笔生意也没有谈成,家里仅有的3万多元积蓄,也被他全部花光。

没想到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刘海涛竟然在一个工地碰到一位给他人生带来巨大转机的贵人。一见面那人就非常热情地说:“我们就用你的产品,都用!”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刘海涛高兴坏了,想请对方吃饭可又口袋空空,见他颇显尴尬的样子,对方真诚说“不用请客,我们先给你付款!”

原来,他碰到的是以前国营厂的老客户,那个工地正在施工的是一个外商投资的建筑,在国外这种塑料建材使用已经很普遍,而在国内却很难找得到,没想到刘海涛竟然送上门来,而且价格还不高,对方正求之不得呢,于是就痛快地给刘海涛200万元的订单,并预付了30万元定金。

拿到这笔钱,刘海涛如久旱逢甘露,高兴了好多天,因为这是他的是第一笔业务。虽然自己的厂子已经被拍卖处理,但他早就联系了南方几家工厂。没想到,正当刘海涛胸有成竹地打电话要货时,却被对方拒绝了。原来,那时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开始使用塑料建材,而生产厂家却很少,求大于供,对方没空给他生产,这一下把刘海涛惊得目瞪口呆。

“定单签字了以后,那位大老总还等着我供货,如果这些建筑管材供不上,自己不能挣钱不说,根据合同规定还得包赔人家的经济损失。”刘海涛是个宁可丢命也要讲诚信的人,万般无奈,他只好求爷爷告奶奶筹借了100万元现金,准备赔偿对方的损失。

峰回路转,成为富翁后回乡承包万亩荒山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碰到了同样特别缺钱的齐学峰,两人比较熟,老齐那时有一家金属建材工厂,因为没有订单一直在赔钱,整天愁眉苦脸。这两人还真有点像难兄难弟。了解到情况后,刘海涛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手里这些钱再拼一次呢?如果把齐学峰的金属建材工厂改造成塑料建材工厂,让俩人都能赚钱多好!

可是,这时离交货日期就只有一个月了,包括齐学峰在内的所有朋友,都认为他这是在开玩笑。刘海涛急坏了,这边建筑商等着供不上,这边还要马上对工厂进行改造,他忙得白天晚上连觉都不能睡。没办法,只能破釜沉舟地这样拼,否则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死路一条。就这样,刘海涛用借来的100万元,从广东买来两台生产设备,赶忙调试机器,教工人如何控制温度和调配原料等。

仅用15天时间,刘海涛就改造好了齐学峰的金属建材工厂。于是,他就带领工人日夜加班生产。经过一番苦战,刘海涛差点累得吐血。虽然事后因疲惫过度住进医院,但最终却奇迹般地按时交了货。这让那位建筑商不禁啧啧称奇,尤其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更是对他的人品敬佩不已,称他是条汉子。“若换了其他人,早就拿着30万定金逃跑了,没想到你老哥如此仗义!”对方夸奖。

接着,马上又给刘海涛一个1500万的大订单。不仅如此,这位建筑商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还兴致勃勃的把这个“倔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很多老板对刘海涛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人挺可爱,也开始大批量订购他的建材。就这样,刘海涛逐渐有了客户,随着生意日益红火,他在建筑圈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00年,国家开始推广刘海涛生产的PVC塑料建材,当时由于北京周边生产厂家不多,而且他的产品已经慢慢有了名气,不到8年的时间,刘海涛就给北京1000多栋楼房供货,赚到了一个多亿。

风雨闯荡打拼这些年,刘海涛虽然在北京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却落下了一身病。2007年4月的一天,他正开会给手下几个经理安排任务,突然觉得浑身难受,接着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直觉。被送进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因平时压力太大,再加上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他早就得了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可怕的顽疾。而刘海涛只顾埋头做生意,对之竟一无所知。

这次虽然很侥幸地死里逃生,但也让刘海涛暗中惊出一身冷汗。于是他决定听从那位专家朋友的建议,干脆彻底退休不干了,回老家盖一座漂亮房子,每天到山野里呼吸新鲜空气、采摘蘑菇、野果,过一种隐居山野的休闲生活。

可是回到家乡后,那里的极度贫困又深深刺痛了刘海涛的心。印象最深的是,不仅自己的几个发小都是光棍,因为太穷,村里精精干干的小伙子都找不上媳妇。当时他想,自己老家平山县有全国革命旅游基地西柏坡,现在旅游这么火爆,西柏坡迟早会像北京故宫、香山那样样人满为患。于是,他打算在老家租用农民1000亩土地,建一个当地还没有的采摘园和饭店,从游客身上赚钱,带动乡亲们致富。

然而,他的想法在当地村民看来却很可笑。一开始大伙就持怀疑态度,说刘海涛吹牛呢,根本弄不起来。由于刻意保持低调,刘海涛平时穿着朴素,说话也像个老农似的很谦虚,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个亿万富翁。另外,刘海涛所在的村子虽然离西柏坡仅20公里,但被一座海拔1700米 的大山隔断,根本没有路。所以尽管他说得兴高采烈,可是村民却一个劲地摇头。

一位老大爷说:“你可别把这点地折腾坏了,否则,不能种庄稼大家吃什么!”原来,刘海涛的老家位于太行山地带,不仅山多地少,而且气候干旱,加上山上石头多、土少,根本没法种树种粮食,所以老百姓都把山下的土地当成命根子谁也不愿意租出去。那位放羊的老汉说:“海涛你有本事就到那荒山上面去弄,那儿不长树,连草都长不起来,你如果能折腾起来俺们就服你!”

村民让刘海涛到荒山上去做采摘园,本来是句玩笑话,没想到,2008年春天他真的就带人开工了,而且还把规模扩大了十倍,他拿出1000多万元,承包了1万亩荒山,一下子租来四十多台大型机械,浩浩荡荡开始挖山。

更让山民们大看眼界的是,刘海涛还找到了河北农业大学的著名专家,秦亲临现场指导开发荒山。李保国教授说,太行山过去之所以荒,一是干旱,缺水缺得厉害。第二就是土层特别薄,土壤还特别贫瘠。要想让树活下来,就得搞“隔坡沟状梯田”工程,保留住原来的坡面,防止雨水冲刷,在原来坡面的基础上,挖成水平沟, 一米半深, 一米到两米宽,把这沟里全部填上表层风化了的好土。教授还告诉刘海涛,这荒山虽然可以开发,但是一亩地需要投入5000多元资金,你一下子承包一万亩,很难收回成本,所以一直劝他“要慎重”。

山里有句俗话:“有收无收在于水。”刘海涛干脆说,没有水还搞什么特色种植啊,不如修十几个塘坝!村民们都认为“绝对不可能”,因为建这玩意一个下来就得花几百万。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刘海涛竟然一口气修了16个蓄水塘坝,以及50多个水泥蓄水池,一下就砸进去5000多万元。此举能把20公里外水库里的水,抽到塘坝里给山上的树木浇水。就这样,刘海涛竟然用不到半年时间就解决了水的问题。

太行深处“桃花源”,成西柏坡旅游景点

2010年,刘海涛引进的薄皮核桃树苗就已经开始结果了,不仅速度比普通树苗快,而且市场价格也高。这种核桃的特点是果个大皮薄,好吃好看,皮薄俩手一捏和吃花生一样吃就可以。“这个品种吃起来不苦不涩,香甜可口,一亩地产量能达到200-250公斤,散核桃卖35到40元钱一市斤。”刘海涛种的其它洋水果,因外形漂亮、味道独特,大家又觉得很稀奇,别看价格很高,在市场上却非常受欢迎。

事实上仅种果树一项,刘海涛不到一年就在山上扔下一亿多元,2009年,他还找银行贷款8000多万元,在他的基地和西柏坡之间的山顶上,开出一条长达40公里的山顶公路,还修建了饭店和宾馆,来吸引西柏坡的游客。

201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这里正式成为红色革命旅游圣地西柏坡的一个旅游景点!

也许因空气中富含氧离子的缘故,一进入这个景色别致的“桃花源”中,不少人顿感神清气爽。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跨着篮子自己动手采摘各种水果,尤其一些小朋友,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增长了不少农业知识。

2011年,刘海涛的园区共接待游客1万多人。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一下就扩大3倍,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和港澳台等地的企业家、演艺明星和政界人士。一位台商感慨地说:内地开荒造林的农业项目我考察过很多,但像刘海涛这么大规模、经营布局又如此完美的却很少见,这样既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带动更多的老区百姓脱贫致富,可谓一举两得!他还找到刘海涛,表示愿意投巨资同他合作,运用这种模式在太行山区再造一个这样的“世外桃源”。

2012年,仅主打农产品薄皮核桃一项,就给刘海涛带来5000多万元的利润,他说如果到了盛果期,这个数字还要翻到1亿元以上。现在刘海涛还有一个更美丽的梦想:让山民们像西方农庄主那样,住漂亮的小别墅,开轿车,娶高学历的城市姑娘!

上一篇:我国保障房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我国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