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如何承载公平使命

时间:2022-08-22 04:50:13

高考命题如何承载公平使命

高考是我国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对公平性原则进行操作的第一要务,就是确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命题对于高考公平影响最深刻、最广泛,而且一般情况下是隐性的、深层的,不容易察觉。高考命题对于高考是根本性的,对于高考公平也是关键性的。高考命题公平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在命题的各个环节中的公平性都必须在考虑之中。高考命题不公平,高考实施乃至高考不可能公平。

从高考命题的确定过程来看,“考能力”成为我国当代选拔人才标准的新理念,这也是现达国家和地区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然而,高考过强的能力要求(如探究性学习、综合能力、创新实践等)与文化资本有关。文化资本通常很难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取得,大多通过父母优越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所创造的家庭教育与资源来形成。这些能力充当文化再生产的工具,使得考生资本存量的家庭差距通过高考的不平等代代相传。这表明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考命题对于不发达地区及来自社会劣势阶层考生处境不利,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考试公平的基本精神。高考命题要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考量高考公平问题。

从高考试题内容的确定来看,高考对课程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实际也包含着不公平。高考对科目的偏颇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的学生的偏颇。部分省市高考科目方案加重了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比重,把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艺术、综合实践等纳入高考的测试范围内,势必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考生又是一种不公平。近几年,学者关注高考试题选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城市偏向,语文、英语、文综乃至理综试题情景材料较多反映城市生活,排斥乡土的文化与符号,从而对农村考生不利。为此,试题应避免出现城乡、性别及文化背景的歧视内容,如果试题中涉及不同群体的情景时,应该在试卷中体现出各种群体在测试中出现频次的平衡,综合考虑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将命题中的不公最小化。

从高考题型的选择来看,题型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有相当强的关系,题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命题的公平。每种题型都有其优劣,任何一种题型都不能独自完成所有的教育测量目标。选择型试题有一定的猜测概率,信度较差,但内容样本较大,评分误差小;建构型试题能有效减少猜测的概率,信度较高,但内容样本较小,评分误差较大,评分信度较低。考生的认知特点不仅影响课程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他们对某一类题型的反应,从而造成与概念无关的系统性偏差。研究表明,场独立型的考生更擅长分散型试题(如英语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而场依赖型的考生更擅长综合型试题(如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考试。就英语学科来讲,高考英语题型对场独立型考生相对有利(分值达125分),对场依赖型考生的发挥空间形成偏见和不公平。因此,应从题型对信度的影响、对学生认知风格的影响,科学设计好各类题型及其比例,避免题型配置不当造成对公平及信度的影响。

从高考试卷难度的设计来看,高考试卷难度、学科之间难度匹配、选做题难度等值设计不好,对高考公平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在进行试卷难度设计时,首先要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难度关系。如果语文试卷偏易,数学试卷偏难,显然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考生不利。此外,要设计好理科综合、文科综合试卷内部的难度结构。如果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试题偏难,生物试题偏易,则对物理学科占优势的考生不利。对于新课程高考的选做题而言,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必须尽量保证不同模块的选做题的难度相近。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命题中不存在,是新课程高考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必须运用“等值”技术解决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从试题长度、知识点数、能力层次、难度系数、解题时间、答题字数等可比性技术要素相近,用测验等值的技术保证编制的选做题是平行题。

高考命题的背后,承载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期待和价值诉求――文明的期冀、教育的责任、公众的功利、学生的前途、社会的需要,高考命题公平的本质在于实现个体人的价值,消除城乡偏见和阶层偏见,平等对待各类考生。要实现命题公平必须为命题公平的贯彻提供制度保障,公平作为命题工作者实践创作的首要目标,必须纳入审查和监督范围。建立命题公平性审查制度,着力提高命题者的公平素养,才能让高考命题承载其应有的公平使命。

王后雄: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教育考试研究。

上一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 下一篇:论英语测试题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