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里窑场

时间:2022-08-22 01:03:24

从西安沿西铜高速公路北行,经三原,过耀县,在古镇黄堡南侧的漆水河畔,有一座雄伟的现代建筑,簇拥在一片碧树绿草之中,这就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陶瓷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它创烧于唐,经五代、北宋达到鼎盛,金元续烧。黄堡中心窑场元末明初停烧后,距东15公里的陈炉窑场从金代一直烧到民国,至今炉火不息。耀瓷曾以其独特的风格,被选为朝廷贡品,并远销日本、朝鲜、坦桑尼亚、阿曼等地,在宋代及其以后的史籍中多有记述。由于耀州窑青瓷的突出成就,全国诸多窑口纷纷仿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耀州窑系”,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并著,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黄堡镇南的凤凰沟,到镇西北的原料产地泥池,在沿漆水河河岸的两侧台地上,层层分布着耀州窑各历史时期的窑炉和作坊遗迹。《同官县志》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耀州窑遗址发掘的结果表明:耀州窑规模宏大,制瓷工艺流程合理,生产序列性强,产品种类丰富,装饰手法新颖独特。1984年发现于耀州窑遗址的三彩窑炉和作坊遗迹,说明耀州窑是我国又一处唐三彩的重要产地,揭示了耀州窑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确立了耀州窑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耀州窑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主体建筑融汇了宋代窑炉造型,平面呈“凹”字形布局,整座建筑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馆区内长廊回旋,庭院相望,茂林修竹。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耀州窑史陈列”是博物馆主要陈列内容。“唐代陶瓷器”、“五代青瓷”、“宋代瓷器”、“金代瓷器”、“元明清瓷器”,分别展示耀州窑唐代至清代七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产品及生产工具、用具,反映耀州窑各时代的发展历史和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以及耀瓷在国内外的发现、收藏及交流情况。

唐代耀州窑处于全面探索的创烧时期,陶瓷生产呈现出多工艺、多釉色、多造型的特征。大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陶瓷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展厅展品种类繁多,以釉色分类,突出多釉色的特点及釉色演变规律的展示。

唐三彩是耀州窑唐代烧制的主要品种之一。耀州窑出土的三彩器,包括人物(俑)、动物、日用器皿、随葬器皿、建筑构件和建筑模型等。造型优美,形体准确,质地坚实,釉色斑斓凝练,色彩绚丽,装饰手法包括剔、刻、堆、贴、划等多种技法,配以融溶的多色釉彩,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其中以三彩龙头套饰最具代表性。该器物为一含珠龙头造型,以雕、刻、堆、贴等艺术手法刻画出龙的上额、眉、齿。龙头双目圆睁,两颊飘须,长齿外露,显得十分威风。此龙头用于建筑物的挑檐等部位,可避免木建筑构件因风吹雨淋而腐朽,同时,以其绚丽的色彩将建筑装饰得富丽堂皇,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名录。

唐代陈列中突出了黑瓷,造型古朴典雅,形体规整,胎质坚硬,釉色漆黑透亮,器型丰富,黑釉塔式罐集中体现了耀州窑唐代黑釉瓷的工艺水平。该器物1972年出土于耀州窑遗址范围内的一座唐墓中,罐盖为七级宝塔形,层层递减,塔顶塑一尊小猴,手搭凉棚,极目远眺,憨态可掬;八棱形底座上堆塑了佛像、力士、瑞鸟、花卉。圆鼓的罐腹被一周堆贴的叶纹所承托,整个罐浑然一体,上下协调,比例匀称,体现了耀窑烧瓷的杰出成就,是陶瓷工艺技术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该器也已被评定为一级文物。

“加彩瓷”是两种以上的釉料共同装饰在器物之上的产品,其中包括“釉下彩”瓷和花釉瓷等。展柜中陈列的青瓷釉下绘白彩瓷盘就是在瓷器胎上用白釉画花,然后通施一层薄薄的青釉烧制而成。素胎黑花瓷则是在器胎上加饰一层化妆土,在其上直接用黑釉画花,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形成不同的纹样,随意又严谨,活泼而自然。

经过不断地探索,耀州窑经历了烧制白瓷、黑瓷、茶叶末釉等多品种阶段,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烧制出青釉瓷。初期的青瓷釉色青灰。唐代晚期,改进了原料淘洗工艺,器胎上加饰了化妆土,青瓷质量大大提高。青瓷的烧制成功和生产工艺的探索,为五代和宋代青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列的五代瓷器制品,全部为青釉瓷,以淡青和灰青为主,并有天青釉瓷,釉色莹润、淡雅,造型优美、精巧、轻盈,多在器物外部剔刻覆莲纹,形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或在碗、盘的内部用尖而韧的竹器刻划适合的团菊纹或变形花草纹饰,线条纤细、圆滑,似行云流水,流畅自如。“官”字款青瓷的发现,表明早在五代时期,耀瓷就被官府或宫廷选中,将耀州窑烧造贡瓷的历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

宋代中期以后,耀州窑达到其鼎盛时期,瓷器质量上乘,精巧隽秀,《德应侯碑》称之“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视其色,温温如也”,“击其声,铿铿如也”。“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制瓷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产品供奉朝廷,并随陆、海商路远销东亚、西亚及北非等地。其制瓷工艺影响所及东到河南,西至甘肃,南达两广,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宋代耀州窑青瓷占绝大多数,兼有酱釉瓷、黑釉瓷、天目瓷等,种类极为丰富,器型复杂多变,烧瓷品种几乎囊括了宋代全国各大瓷窑所能见到的种类,而每件器物都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可谓琳琅满目。

宋代青瓷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则是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包括刻花、印花、划花、剔花、贴塑、镂空等艺术手法。刻花是以直刀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线,然后用斜刀刻划出整个装饰纹样,剔掉中间夹在刀痕间的残泥,使纹样微凸,施釉后花纹清晰,层次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被称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印花青瓷纹饰细腻,布局规整,满布全器,讲求对称,图案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装饰纹样因器施图,布局合理,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又富于变化,构图符合美学原理又不拘于形式,各地窑口的装饰纹样在耀州窑印花青瓷中几乎均有表现。陈列展示了代表耀州窑突出成就的刻花执壶、刻花葡萄婴戏纹梅瓶、刻花围棋盒及印花缠枝菊纹碗、印花婴戏纹碗等。

金代耀州窑承袭宋制,釉色青绿,纹饰构图简洁明快,部分青瓷色呈姜黄,器型在宋代基础上有所增加,并烧制成功了月白釉瓷。这里陈列的月白釉瓷,釉色以乳白为基调,白中泛绿,绿中透白,釉层厚,釉色滋润,色泽具有碧玉般的质感。

元、明、清陈列则反映了近年该馆在科研项目上的成果。元代传统的青瓷呈现出姜黄釉色,装饰更趋简单,大量的生活日用器内底出现了刮釉后的“涩圈”。展示的陈炉窑明代白地黑花瓷,清代双色釉瓷、香黄釉瓷以及民国青花瓷等与黄堡中心窑场所烧青瓷迥然有别,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反映了此时期耀州窑产品中民间艺术韵味的魅力。

追溯完耀州窑的漫长历史,想身临其境领略古代传统制瓷技艺或动手参与,可到该馆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陶艺中心”。这里有技师表演拉坯、刻花等传统技艺,还可在技师指导下动手参与制作,自己完成的作品可留作纪念。这里还生产制作琳琅满目的各类仿古瓷、工艺瓷,可供游客选购。

与博物馆主馆相邻的“唐三彩遗址保护厅”和“唐宋遗址保护厅”,是在科学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的。保护展示了耀州窑唐代三彩制烧和宋代瓷器制烧的工序过程。遗址内窑洞式作坊和制坯成形、装饰、施釉以及烧成遗迹大多保存完整,为国内所罕见。

耀州窑博物馆已成为陕西北线旅游的重要景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我们期望她能成为一座追索历史、寻求知识的课堂,陶冶艺术情操的圣殿,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责编:雨岚)

上一篇:郑G墨笔山水 下一篇:有法之极归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