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新发现的明代龙凤纹瓦当和滴水

时间:2022-10-08 02:48:12

陈炉窑位于陕西省铜川东南约15公里的陈炉镇,是一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烧瓷工艺延续至今的著名陶瓷窑场。2005年,在陈炉北头桐树圪崂东侧的三层台上,发现了明代烧造琉璃瓦和琉璃构件的窑炉、作坊,并且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龙纹瓦当、龙凤纹滴水以及窑具等(图1)。现将新发现的瓦当和滴水介绍如下,并谈几点认识。

一、出土器物

(一)瓦当

分带釉和素烧两种,纹饰有龙纹和番莲纹两类。

1.孔雀蓝釉龙纹琉璃瓦当(图2):仅存当面,残。直径16 厘米,上模印五爪奔龙。龙体呈“S”形,五爪腾云,头生双角,龙须后飘,曲颈折腰,长尾略曲,扬爪做奔跑状。龙纹外有一周阳弦纹,窄边轮。施孔雀蓝釉。缸胎,质粗。

2.孔雀蓝釉龙纹琉璃小瓦当(图3):背面粘接筒瓦。圆形瓦当面上模印五爪腾云状龙纹,龙昂首,鳞身,尾部粗短,龙纹外有一周阳弦纹,边轮较宽。外壁施孔雀蓝釉,缸胎,质粗,胎色土黄。当面直径11.2 厘米,瓦残长11.4 厘米。

3.素烧龙纹瓦当(图4):仅存瓦当。当面圆形,直径18.9 厘米,模印五爪盘龙。龙体形肥壮,昂头向下曲身呈圆形,鳞身,粗尾。龙纹饰一周连珠纹,宽边轮上阴刻两道弦纹,龙纹周围戳有14 个不规则小圆孔。瓷土胎,质较粗,胎表土黄色。

4.素烧龙纹瓦当(图5):背面粘接筒瓦。圆形瓦当上模印五爪盘龙,龙昂首,鳞身,尾部粗短置于头顶,龙纹外有一周阳弦纹,窄边轮。瓷土胎,质粗,胎色土黄。当面直径15.8 厘米,筒瓦残长13.3 厘米。

5.素烧番莲纹瓦当(图6):仅存瓦当。当面呈圆形,背面较平,当面模印番莲纹,莲纹外有一周阳弦纹,窄边轮。瓷土胎,胎色土黄,质较粗。当面直径15.8 厘米。

6.素烧琉璃素面瓦当(图7):仅存瓦当。圆形,中央微隆,素面,外有一周阳弦纹,边轮较宽。土黄色瓷土胎,质较细。当面直径15.6 厘米。

(二)滴水

分带釉和素烧两类,纹饰有龙纹和凤纹两类。

1.孔雀蓝釉龙纹滴水(图8):板瓦残。滴水正面呈如意形,窄边框,有浅阔。面模印五爪龙纹,龙昂首,鳞身,尾部粗短。内外施孔雀蓝釉。缸胎,质粗,胎色黄褐。残宽24 厘米,高9.5 厘米。

2.素烧龙纹滴水(图9):板瓦残。滴水呈如意形,窄边框,有浅阔,中央模印五爪龙纹,龙体较小,昂首,鳞身,尾部粗短。瓷土胎,质较粗,胎色土黄。残宽22.2 厘米,残高8.8 厘米。

3.素烧龙纹滴水(图10):瓦当残。滴水呈如意形,窄边框,轮廓较深,中央模印向右五爪龙纹。瓷土胎,呈土黄色,质较粗。残宽27.9 厘米,高15.2 厘米。

4.素烧龙纹小滴水:板瓦残。滴水如意形,窄边框,如意形边阔,面模印五爪向右龙纹。瓷土胎,呈土黄色,质较粗。宽13 厘米,高8 厘米。

5.三彩釉凤纹滴水(图11): 1 件,残。滴水呈如意形,窄边框,有浅阔,正面模印凤凰展翅延颈曳尾飞翔状,周围饰小卷云。正面施褐黄色及孔雀蓝釉。瓷土胎,较粗。残宽15.1 厘米,高11.5 厘米。

6.素烧琉璃凤纹滴水(图12):3 件。滴水呈如意形,如意形边阔。正面模印凤凰展翅延颈曳尾飞翔状,滴水面戳有9个小圆孔,周围饰小卷云。残宽26.5 厘米,残高11 厘米。

7.素烧琉璃素面滴水标本(图13):呈如意形,下端较尖,两侧圆弧状,中央微隆,窄边框,有浅阔,背面较平。瓷土胎,质较细。残宽18厘米,高11.2 厘米。

二、工艺特征

(一) 成型工艺

陈炉窑的琉璃瓦是先轮制成筒形后,再切割成二等分,制成筒瓦;切割成四等分,制成板瓦;瓦当、滴水则采用模压成型后再与瓦坯进行粘接。

(二)施釉方法

陈炉北头琉璃窑遗址除出土了大量素烧瓦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孔雀蓝釉琉璃板瓦、筒瓦、瓦当及滴水。其制作的板瓦,因两侧面被筒瓦盖压处无釉外,下面的板瓦被上面的板瓦盖压处也无釉,孔雀蓝釉只施在板瓦内侧面的中间部分。其施釉工艺采用局部浇釉的施釉工艺;筒瓦采用蘸釉工艺,将孔雀蓝釉施在筒瓦的外凸面,瓦的承沿处露胎,以备和前一筒瓦的后身相互连接。瓦当和滴水的表面也是采用蘸釉工艺进行装饰。至于孔雀蓝釉料如何配制,没有文献记载,尚不得知。

(三)装烧工艺

在陈炉北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各式砖,均系用高温耐火材料制成。其作用是在装窑中支撑和隔离琉璃瓦,将琉璃瓦一层层棚架和支撑进行烧造。烧造过程一般都采用二次烧成,即高温先烧素坯,使其瓷化,出窑施釉后再入窑低温烧成。

三、几点认识

(一)耀州窑琉璃建材的烧造历史

耀州窑唐代创烧于黄堡镇,早期烧造品种多样。在耀州窑遗址的发掘中,也曾经出土了一批琉璃瓦和三彩龙头建筑构件及三彩建筑模型。三彩龙头构件,长24厘米,宽13.5 厘米,高17.5 厘米。用高岭土作胎,呈龙头形状,龙头后部是一个长方形的匣套,两壁各有一个钉孔。表面施赭、黄、绿三色釉。这种构件,一般用于建筑物仔角梁端。黄堡窑址出土的琉璃瓦数量也很多,釉色有绿釉、蓝釉、棕黄釉、褐色釉、三彩釉等。形制也多而齐全,有板瓦、筒瓦、异形瓦、瓦当等多个品种。并且根据其用途单面或双面施釉,用于建筑屋面、房脊、檐口等部位。从上面可以看出,耀州窑在唐代已经熟练掌握琉璃建材的制作工艺,并且已经为唐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提供过琉璃建材。该窑址经历数百年大规模的烧造历史,进入金元时期后,原料和燃料逐渐匮乏,致使中心窑场移到立地坡,明代以后从立地坡移到陈炉镇。

(二)立地坡琉璃厂的文献记载及窑址烧造情况

立地坡窑在烧造日常用瓷的同时,也曾大量地烧造琉璃建材。民国版《县志・工商志》“立地镇瓷・琉璃场”条下记载:“盖明时所制琉璃,专供秦王府盖造之用”。明代之所以能在立地坡设琉璃厂,也是因为此地蕴藏丰富的坩土和煤炭资源。明嘉靖十七年(1538 年)《重建立地坡琉璃厂敕赐崇仁寺下院宝山禅林碑记》:“邑东南隅名立地坡者,乃圣祖开天之后,分封诸藩,特赐秦国,以为专造琉璃厂地也。当是实宝山禅林实建其中。其地川原迥旷,出产坩泥,足以造陶器之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间,皆尝经理督造。”1993年,在立地坡西寺坡一带村民建庄院动土时,挖出了大量的明代琉璃瓦及其素烧件,后对现场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明代板瓦、筒瓦及施有孔雀蓝釉的琉璃瓦。其中,部分瓦头印有“官”字款和其他一些形状的戳记符号,还有两件瓦头刻有“立地坡造凳水瓦壹样捌拾片”等文字。另外还出土了一通青石香幢,刻文为“秦府宝山寺醮立记”。据《重建立地坡琉璃厂敕

上一篇:西晋釉陶堆塑人物谷仓罐赏析 下一篇:老董观泉·“泰和重宝”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