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治病,不能只靠医生

时间:2022-08-22 12:01:31

孩子治病,不能只靠医生

好妈妈可以胜过好老师,也可以胜过好医生。

周末,有机会与一位来自台湾的妈妈一起聊天。这位妈妈姓邱,今年57岁,30年前,她刚3岁的儿子被诊断为“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症,大约10-30%的3~13岁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病症。这种病症与大脑整合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有一些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丢三落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沓、调皮冲动;有一些表现为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还有一些则表现为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者暴饮暴食等等。

邱妈妈这一生,只能有这一个儿子,她的子宫在分娩时由于粘连切除了。“我要尽一切能力来治疗孩子的不协调症,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邱妈妈默默地下了决心。她带孩子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以后,便毅然辞掉了工作,开始自己为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调理。

这位有着无限爱心又有着无比智慧的妈妈,说服了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去周游世界。她在不同的地方学习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各种方法,同时也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在为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她还不时地帮助一些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和妈妈。

十多年过去了,在邱妈妈的努力下,孩子的症状一天天好转,并且丝毫没有困难地学习了四种语言,成为了一个健康并且优秀的青年。后来,他去美国杜克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现在他是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特聘律师。

“为孩子治病,不能只靠医生呢!有很多事情医生帮不了你。” 邱妈妈感慨地说。

在我陪伴孩子的成长中,对“有病不能只靠医生”也有很深的认识。我孩子刚出生时住了几天院,那几天孩子放在无菌箱里,我只能隔着门看他,不知道医生和护士给他用了一些药。只是出院的时候,我看到医生开的药里面竟然有一种叫“鲁米那”的安眠药。医生应该只是为了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减少啼哭、多睡觉才让他服用安眠药的。这以后几乎是孩子每一次去医院,我回来以后都要根据孩子的症状再查对医生的诊断和开的药物。那些可以不用的药,或者副作用大的药物,我都会换下它们。比如含有咖啡因的感冒药,我就用六合姜汤来代替;止咳糖浆等抑制咳嗽的药,我就煮一些小中药来替换它们。有一次,孩子因为不时地挤眼、摇头,一位医生便诊断他是多动症,要我们住院治疗。我当时就知道孩子肯定不是多动症,因为他看电视、看书入迷的时候,两三个小时都全神贯注的,喊都喊不动,他怎么能是多动症呢?我否定了医生的诊断,带孩子去了北京的一家医院。这家医院的一位年青的医生开了两种治疗眼睛的药,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症状就完全好了。事后我非常庆幸没有让孩子住院按多动症去进行一系列的药物治疗。

可以理解,医生看病和用药一般都是针对众多孩子的普遍症状的,他们很难做到给予每一个孩子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还有些医生会由于忙乱,没有完全了解病症的起因、询问过敏史和一些特殊的表现,就草草地作出了诊断,这时候家长就更要留意了。曾经有一家医院为一个孩子做肾脏手术,竟然没有切去左边那个坏了的肾,而取出了右边惟一还有正常功能的肾。医生手术前都是要在手术的部位做标记的,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能够注意一下,这个恶性的医疗故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就是我们有幸遇到了特别好的医院和医生,为孩子治病也不能完全地依赖医生,因为孩子生病往往会有许多原因,除了药物的治疗,幼小的孩子还需要心理的调理、食物的营养和有利于恢复的环境。每个病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基因、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很多复杂的因素综合影响和形成了他们的疾病,了解和解决这里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治疗疾病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都是医生难以给予每一个孩子的。

医生更难以给予孩子父母一样的深爱,以及由这种深爱而带来的切身感受和长远考虑。他们更不可能像父母那样为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

孩子在幼小时候的很多事情都要靠父母亲,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能给予父母亲所给予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所以,做好父母亲是人生最辛苦不易的事情,除了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处,父母亲甚至还要是懂营养、教育、心理、感情和医疗知识的人,才能满足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需要。

做父母亲,也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的,还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要不断地去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知识,然后用这些知识来养育孩子。好父母,可以胜过好老师,也可以胜过好医生。

这也是父母亲所能尽到的职责和能力。正是它们,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症状,请打开“最家长新浪博客”参阅。)

上一篇:男人的“小三”情结 下一篇:红毯女星风格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