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三峡巫文化

时间:2022-08-21 03:46:53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三峡巫文化

摘要: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峡巫文化,就应以人文精神来尊重和关怀它,而不是简单地归之于迷信。三峡地区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三峡巫文化历史悠久。三峡巫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至今仍然影响着三峡地区人们的文化。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有: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现实生活的生产、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生产出发,直接服务于生产、世俗化和制度化、宗教化、思想的理论化。三峡巫文化还在如下领域表现出自身的文化功能:医学、功利、政治、社会控制与整合、礼仪规范与娱乐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巫术;三峡地区;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98-05

一、对三峡巫文化人文关怀

文化人类学研究目的在于理解人类群体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揭示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倡导尊重其文化价值。特别是文化相对论,强调不要用普遍的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文化高低,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因而,要求对任何一个社会的习俗和观念都应当客观地加以描述,而且必须和那个社会当前问题和未来的机会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审视三峡巫文化,就不能简单地把它斥之于迷信思想而打倒。相反,三峡巫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延续至今,广泛地存在和影响社会的许多文化领域,倒是给后人提供了探讨其文化价值的绝好材料。而且,今人欲研究三峡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不研究三峡地区的巫文化,可以说根本上就无从着手,也找不到三峡地区文化发展的根源。

另一方面,弗雷泽(J・G・Frazer)曾经深刻指出:“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认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并且由于这些演变是由不变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它们是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对那些深知事物的起因、并能接触到这部庞大复杂的宇宙自然机器运转奥秘的发条的人来说,巫术与科学这二者似乎都为他开辟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前景。于是,巫术同科学一样都在人们的前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强有力地刺激着对于知识的追求。它们用对于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引诱那些疲倦了的探索者、困乏了的追求者,让他穿越对当今现实感到失望的荒野。巫术与科学将他带到极高极高的山峰之巅,在那里,越过他脚下的滚滚浓雾和层层乌云,可以看到天国之都的美景,它虽然遥远,但却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放射着超凡的灿烂光华。”或许有人会对弗雷泽的这段文字持不同看法,然而,从现在人们研究的结果来看,巫术中所蕴含的神秘主义知识的基础是经验,它与科学知识以经验为基础是相似的,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努力与进步的不同阶段。在今天所能见到的三峡巫文化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些巫师是古代的知识分子精英乃至是科学家集团。这些人因为能与神沟通而在社会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带领氏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往往同时又是氏族或者部落的酋长,至少也是重要的助手。他们掌握着较多的历史知识,以及神话、传说、天文、历法、医药、音乐、舞蹈等知识。所以,他们既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又是文明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如记载三峡巫文化的《山海经》一书,据袁坷先生在《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一文中的研究,就明确指出“《山海经》本来是古代巫师的口传”而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献。此书虽然仅有三万多字,然而反映的文化现象却是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真可谓“宏肆,有如海日”。近人吕子太先生在《读杂记》中指出:《山海经》内容丰富,可备各家采择。这部书涉及面广泛,诸如历史、地理、生物、矿产、医药、天文、历法、气象、占验、神灵、祀神的仪式和祭品,帝王的世系及葬地器物的发明制作,以至绝域遐方、南天北地、异闻奇见,都兼收并录,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一部名物方志之书,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类书。所谓类书,即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三峡地区的巫师们能够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技能力极差的情况下,在众多的领域作出了那么多的成就,难道还不值得后人尊敬吗?

因而,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和关怀三峡巫文化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二、三峡巫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

(一)三峡地区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

三峡地区巫文化的产生应较早,《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说:“有灵山,巫成、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低、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说:“开明东有巫彭、巫低、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另外《大荒南经》载有“巫载”,《世本・氏族篇》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此所谓之灵山即巫山,《说文解字》曰:“灵,巫也,以玉事神”。灵的繁体字“`”与巫,古本一字,故袁坷先生校注《山海经・大荒西经》时直截了当地称“灵山即巫山”。

作为十巫之首的巫咸,是有史以来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巫师,故《说文解字》云“古者巫咸初作巫”,《世本・作篇》亦云“巫咸作笙,”足见他是巫文化的鼻祖。又,《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今本《巫县志・附录》:“以‘巫咸’名国,这‘咸’就与盐有关。《说文》云:‘盐,酸(咸)也’。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盐》:‘碱’字古原作咸,加心,为感觉之感,加水,味则减,为减退之减。故可设想,咸即古代表示食盐之字。巫溪盐泉,古亦称‘咸泉’。《舆地广记》即曰:‘故北井县(今巫溪)有巫溪咸泉’。由此可知,巫溪咸泉所在地的今巫溪县在唐尧时为巫咸国本土,巫溪咸泉所出之宝山(登葆山)即巫咸国首会所在地,看来巫盐开发始于巫咸国之时。”据史载,巫咸国历史悠久绵长,其历代首领巫成为神农时巫、黄帝时巫、帝尧时医、殷中宗大戊时巫,其子巫贤为大戊之孙、殷王河宜甲之子祖乙时之相,绵延几千年。所以,不论是从巫成是有史以来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巫师来看,还是从巫咸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巫文化的大本营来看,三峡地区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二)三峡巫文化的主要内容

管维良在《三峡巫文化初探》一文中将三峡巫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了研究,他指出:“现在所知,巫文化大略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宗教,首先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巫术、以及祭祀,避邪、崇拜等;第二部分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俗、禁忌等;第三部分为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傩);第四部分为文学,包括巫书、巫诗、神话、传说;第五部分为综合,包括巫书、文字、巫画、巫医等。”兹不赘述。下面仅就三峡地区现令仍然存在和经常在民间表现的巫术活动作一些补 充,以备学者研究参考:

画水巫术:画水巫是在三峡地区最常用以及最广泛流传的巫术。画水的巫师都有师傅传授,其传授之法是:夜晚三更,于一长板凳上摆香、蜡烛、纸钱、茶、公鸡、朱砂笔,另加青布三丈,鞋一双,钱若干。口授咒语,传演种种仪式。传授者须焚纸钱给其师傅,并虔诚地向师傅报告自己将收徒弟一名。否则,授者就算知道咒语和仪式,也不会产生效果。巫师学习“画水巫术”后,一般须一生禁食: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犬、马、猴;水中的鳝、鳖、鳅、青蛙。犯时,有强烈的呕吐,常犯,则法术不灵。在近代民间,其传授仪式更为简化,只须徒弟给师傅钱财和肉若干,师傅焚若干纸钱即可,但禁忌依旧。巫师在开始做仪式时,脑中须想像师傅传授时的情形,左手以大、食、小三指叉杯(中,无名指屈于掌心),右手以食、中二指相并,对装水的容器画符。同时,默诵请师诀,完毕后,即念画水诀,念至某一段,即喝水一口,向病者喷去,或将水给病者饮用,随之继续念完口诀。也有待全部口诀念完,再喷或让病者饮用。在向病者喷水过程中,巫师往往会顿足。画水巫术的功效主要有:治忽然昏倒的急症、治饮食不慎、骨i在喉、治跌伤或砍伤、受伤血出不止。

但还存在与古时较为相近的画水仪式,即:用蜡烛一对,香三柱,碗一只,内装米;肉一块(刀头);另用一杯盛清水;纸钱若干。先点烛,再焚香,并将香插在米碗内,米上须放利市钱,而后取水杯,剩下的仪式就和前面的那种仪式一样了。

接猪奶:在民间,当母猪拒绝给生下的小猪喂奶时,猪的主人就会找到会接猪奶的巫师来看病,巫师就做法解决。仪式如下:巫师先用“问卦”,找出问题所在;然后焚纸钱若干。术成,母猪就正常给小猪喂奶了。这种巫术可以在受巫术人家中施展,也可以就在巫师家中进行。施术成功后,猪主人须给巫师肉一块,钱若干,巫师就用这些东西祭祀自己的师傅和师祖,每次必祭祀。

卜事:人们在生活中遭遇一些不顺利的事或者是被事件纠缠不止。此时就有人会去找巫师“看看”为什么有此“一劫”,并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厄运。巫师首先会问求卜者的生辰八字,然后依据它选一吉日,让求卜者带去钱财若干,肉一块,米若干,以及香烛纸钱,进行施法卜事。在三峡地区,基本有两种问卜方式:第一种,用烛一对,香三柱,碗两只(一碗米,一碗装肉)。然后巫师烧纸钱并念咒语,随之会进入神癫状态,进而可以解答疑难。第二种,仪式上和前面大致一样,只是巫师的问卜的方式不一样。他们会用一只装水的碗,就如前面画水仪式一般,不同的是,巫师们自己说在碗里会“显现”前来求卜的人所求之事。并“显现”一些求卜者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事物,进而找出这些厄运的根源,并向求卜者说出破解的办法。

放阴:在三峡地区的巫师,常常会帮助别人放阴,这是较为神秘与秘密的活动。仪式大致如下:一般于半夜或大清早,巫师选择一个十字路口,焚烧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以及纸糊的人或衣物等,并将一碗盖在地上。动作中伴随着念咒语。事毕,巫师便迅速离开。在离开过程中,巫师绝对不能回头,否则将前功尽弃。据调查,民间大概有以下情况的人会找巫师施法:常常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见自己家里有奇怪的声音,或是脚步声,或隐隐听见有人说话或哭泣,以及家中小孩经常半夜惊醒并大哭等异常情况者。

附带提及,在三峡地区的巫术活动中,常用于仪式献祭的物品有:香烛纸钱,猪肉,大米。用于巫术做法式的道具一般较少,通常就各有用羊角做成的卦一副。猪肉在献祭的仪式中通常被称为“刀头”,在巫术活动中用得极多,肉一般为半生半熟。

(三)三峡巫文化的文化特点:

三峡巫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并表现为如下的文化特点:

第一,三峡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现实生活的生产、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生产出发,直接服务于生产。如前文论及的仨海经》“十巫”就掌管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掌管着“百药”的培植与治病救人,掌管着氏族或者部落乃至国家的祭祀、祈神与占卜,掌管着科学技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掌管着礼仪的制定与实施,等等。就其原因,在于原始生产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光渔猎,包括初期的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微不足道的,巫的萌芽状态只不过是为实际生产过程的预演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以便在为自己完全控制的模拟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以重演作为实际生产过程的精神支柱,继而又希冀于鬼神的帮助而给以一定的报偿。因而,不管是出于对社会的掌控,还是出于自身神圣地位的保持,作为社会知识精英集团的三峡巫师们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民众的需要,不断地继承、创新和传承着巫文化,这就是我国上吉巫从“时祀尽敬而不祈福”到“祈鬼神以求福佑”的发展过程,但其共同特点都是现施现报,要在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中立即显示出效果。

第二,三峡巫文化的民俗化和制度化。巫术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带有普遍性,往往一个氏族或部落的人都须遵守或信奉。而巫术中禁忌,同样被众人接受。民俗是文化的无意识续承和发展,比较多地保留了初始的意义;而礼制是为着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诞生的,充满着强烈的宗法精神和象征意义,往往具有突变性,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三峡巫文化的民俗化在三峡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上文论及的画水巫术、接猪奶、卜事、放阴等至今仍然存在的活动;如土家族服饰文化;如崇鬼文化等。三峡巫文化的制度化主要表现在由巫术演变而成的礼仪方面,如土家族至今仍保持的白虎崇拜风俗;有巫师制定或者传播的法制文化,如《山海经・海外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日孟涂,是司神于巴。”孟涂以巫师身份在三峡地区传播、推广法制文化,对本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三峡巫文化的宗教化。随着早先各种巫术在实践中的失败或未达到实施巫术人的预期目的,人们开始由对神的企图控制转回对神的祈求,进而转变为相信世界的变化可以由神灵的意志来加以改变。当某种巫术活动形成一种习俗文化,它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与当时的神灵相结合,这便是巫文化的宗教化。如巫术与鬼道结合的早期道教;三峡地区的悬棺葬;丰都成为“鬼都”,经常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等。

第四,三峡巫文化思想的理论化。在三峡地区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被广泛的流传。而《尚书》引孔安国传:“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图八卦,谓之河图。”《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大嗥生成鸟,成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大,亦作大,即伏羲。可以看出,伏羲既是三峡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同时也是巫文化的创造者。伏羲作八卦图,就是巫文化思想的理论化的具体表现。巫术发展到战国秦汉时,它容入了中国最根本的天人合一观、象数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这就使巫术及巫文化更显得繁杂与神秘。另外,从巫术的发展史来看,在几千年中,巫师们为了巫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系统和操作规范,不然就不可能流传那么久远。只是由于巫文化的神秘性,外人无从得知罢了。

三、三峡巫文化的功能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功能是文化事实所具的客观关系的固有属性。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个历史变迁着的客观网络整体,在这个变化着的网络整体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各个文化事实相互联系,并由此而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发挥、发展各自的功能。各个特殊的功能反之又赋予各个关系以特定的价值、意义,功能的一般总体赋予文化网络整体以一般的价值和意义。人类通过把握这二方面而达到把握文化的本质。自然,文化的理解与沟通是文化人类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三峡巫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学功能。在人类早期社会,巫医是相通的。《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低、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这说明巫即是医,医也是巫的职责。三峡巫师们在对人们进行治疗时,也采用一些药物,同时伴有更多的巫术行为。巫师用巫术对病人进行疾病治疗,主要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对病人起到了作用。这里讨论的也主要指巫术的这一功能,即文化意义上的功能。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心理学的原理获得解释。心理学认为,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它可以通过自我的意念或他人的语言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境。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暗示指的是因某种错觉或疑神疑鬼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或是某种疾病。而积极的暗示指的是通过自己的意念或某种并不重要的动作以及各种语言来增强自我或他人的信念。巫师的治疗行为与医生一样,在本质上采用属于心理暗示的治疗方法。

第二,功利功能。民众对于巫术的迷信,不仅表现在信仰者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如早期巴人祭祀廪君以期望获得保护和勇气,现今土家族人穿戴的特有服饰,则希望通过白虎崇拜而能达到趋吉避凶,民间的巫术活动则是患病者希望通过巫术的功力帮助治病,生意人希望通过卜者和相士的预测能力增强信心,广进财源等。巫师们在进行巫文化活动中,则是为了达到操控社会、鼓舞人心、保持神圣地位,乃至聚敛钱财等。其间,民众与巫师都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这跟西方文化中某些圣迹和灵异现象也引起人们的惊异,但最终是增进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似乎是不同的。

第三,政治功能。巫术在最开始产生时,其目的在于祈神、治病、求雨等祭祀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巫术就成了一种习俗或制度,也就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诸如前文所提及的三峡地区的巫师,都是处在统治阶层,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很多时候甚至参与决策国家大事,如《太平御览》卷七引《归藏》曰:“昔皇帝与炎帝争逐鹿之野,将战,筮于巫成。”其它的诸如巫师祈神、求雨、请晴、迎送四气、解救日月等巫术活动,大多被纳入部落或国家政治事务活动之中。

第四,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在古代社会中,各个氏族或部落,其巫术的具体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巫术形式,则代表了不同的信仰。而这种原始信仰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内对其信仰者的行为实施控制作用。利用民众从内心深处及习俗上的信仰,进而通过社会制度、组织和舆论等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及德行,并以此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方式往往比现行的法律、法规更具有控制和规范力量。比如共同的图腾或相似的图腾崇拜,可以整合个人或多个部落相互之间的利益。即使个人或部落之间有了冲突,在共同的或相似的图腾崇拜下,都可以达成和解。反之,不同图腾的氏族或者部落,由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往往冲突乃至血战不断。这就是巫术作为宗教的价值所在。《三海经》里记载的三峡地区的众多神兽图形,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看作是各个氏族或者部落的图腾。巫师正是利用这种图腾文化从而建立起了众多的“邦国”。

第五,巫术的礼仪规范与娱乐功能。从古及今三峡地区的许多礼仪规范,都带有巫术的性质,诸如各阶段的人生礼仪,都有象征的意义;许多节气或节日,也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今天湘西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土家族人的文化中得到证明。在许多具有巫术性质的仪式或活动中,巫术又明显具有娱乐功能。这与巫术最初的娱神功能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就以“以舞降神者也”来解释“巫”字,表明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要通过音乐舞蹈去娱神,由此产生了人类早期的民间舞蹈――巫舞。据史料记载,古代三峡地区巴族的“战阵舞” (即后来汉代的“巴渝舞”)中就包含了巫术的内容,演变为今天土家族人的“摆手舞”。今天活跃在三峡地区的“端公舞”“仙娘”“马脚”“七姊妹”等巫舞,在民俗活动中仍然是民众喜欢的娱乐节目。

上一篇: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 下一篇:游牧民族的诗意人生与汉民族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