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1 01:21:17

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主学习是学生学能生长的沃土。随时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政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自我评价;社会媒介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政治自主性学习成为学者热点研究问题,在探讨促进自主性学习有效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许多教育者的调研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所形成的研究报告不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不能做出较全面的有效分析。在这种状况下,本文把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自主性学习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开展研究,充分发挥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优势,从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及学生自身的角度来架构培养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自主性学习的道路。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主要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机械的重复。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旧体制下的课堂学习,不但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相悖,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与时展不相应。现今,大信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视觉的、听觉的;有纸化的、有无纸化的。这些资源不再是教师独家拥有,教师有的,学生也会拥有;教师没有的,学生也可能占有。鉴于这些有利因素,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是确保政治教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先决条件。要通过先进的教育途径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而对教学理念的转变本身也要投身到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

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需要转换,由过去的传输者变为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法,由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变为现在的“循循善诱因势诱导式”教学。鼓励和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为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大多数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不懂得怎样去自学和养成学习习惯。因而,教师在课上的有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如在处理自主探究课题时,老师可以以几个问题的形式贯穿全文,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然后师生一起回答。在学生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实现了自主性学习。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通过政治学中的辩证理论来论述,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只能起到诱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获得自,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学生政治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上是都是采用“我叫你学”的方法,而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该强调“我教你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明白,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将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让他们能自主的去获得这些知识。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既是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进而使得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都养成这种自主的能力。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政治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我们要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转变成为知识实践型,要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能自主的去思索问题,并寻找改变事物行为的方法。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知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告教师给予的,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和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情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给予和创设。在整个的给予和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要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法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加,学生的个性表现会越来越突出,对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当他们看到、听到不同于自己做法、观点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出要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的强烈要求。这是主体意识转变为主体能力的最关键之处。作为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一点,给所有学生创设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和环境。学业生在这种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学生形成了主体能力,这时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同的天下,才能产生师生互动效应,才能使双方共同体验到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

四、教给学生自学策略

对于书本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疑问句式质疑,如在课题、节题、框题前面加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理解”等疑问代词,变陈述句为疑问句,问题就产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可采用开放设问方式,如这个观点、原理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表现?它能给我们什么指导意义?又有哪些表现是违背这一原理的?有何后果?怎么办?等等。我们的质疑有很强的方向性,能很快地抓住学习目标,使学生养成乐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应允许学生超越课本知识答题,允许学生对参考答案进行补充、删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寻求问题答案呢?应用发散思维,进行识串联。要求学生回答某一问题某一问题时充分展开联想,用多维思路从多角度寻求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某种创造性的发现或认识。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下一篇:太阳,北极光,冰雪奇“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