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探讨

时间:2022-08-21 10:39:30

【前言】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最新调查结果45~55岁是男性糖尿病的高发阶段【sup】[2~4]【/sup】。一般认为随着...

300454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街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危险因素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6.004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患病率明显增加【sup】[1,2]【/sup】。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占80%之多,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被称为寂寞杀手【sup】[3]【/sup】。因此,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的控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课题。

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最新调查结果45~55岁是男性糖尿病的高发阶段【sup】[2~4]【/sup】。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组织含量逐渐减少,脂肪组织含量逐渐增多,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均下降,β细胞对内源性胰岛素刺激因子,如胰升糖素、抑胃肽的反应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激素的分泌增加有一定关系。

家族史:2型糖尿病有家族集簇发病现象,有家族史比无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并且预后更差。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病因学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倍受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高4~10倍,双亲均患糖尿病的患者其子女患病率高达25%【sup】[3]【/sup】。

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的改变,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精神压力的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

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sup】2【/sup】),腰臀围比值男性>1.0,女性>0.98的中心型肥胖,不论是2型糖尿病还是糖耐量低减,约有80%者常常合并肥胖。肥胖本身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的抵抗是发生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许多研究发现,IGT患者的腰/臀比值(WHR)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认为腹型肥胖者IGT的患病率显著增高【sup】[2~4]【/sup】。

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几乎近100%均合并血脂代谢异常,常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TG>2.82mmol/L,HDLC≤0.9mmol/L),临床上证实许多患者在发病时就合并脂代谢紊乱数年,甚至脂肪肝。因此国外学者曾提议将糖尿病的病名改为“糖脂病”【sup】[3]【/sup】。

高血压:高血压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血管并发症而言,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我国糖尿病(DM)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40%~55%,高血压死亡中10%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44%死亡因素与高血压有关。

妊娠: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类似之处,妊娠本身是一种对葡萄糖相对不耐受的生理状态。女性在妊娠时有糖耐量异常或分娩过巨大胎儿(出生时胎儿体重≥400g)。有报道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未来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可达50%【sup】[3]【/sup】。

此外,糖耐量低减(IGT)转归具有双向性,每年有5%~10%转化为糖尿病,由于糖耐量低减不易被诊断,因而是糖尿病二级防治的重点【sup】[1~3]【/sup】。胎儿期的营养状态、出生时低体重以及由消瘦到肥胖的追赶生长,也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的营养不良,尤其是胰岛细胞发育的关键期营养不良,可能会造成其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参考文献

1 向红丁,吴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别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31.

2 王付曼,赵景波,杨利婷,等.社区居民吸烟、饮酒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03-104.

3 潘长玉,陆菊明,田慧,等.首都钢铁公司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97,75:409.

4 Modan M,Karasik A,Halkin H,et al.Effect of past and concurrent body mass index on prevale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Type 2(non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 and on insulin response[J].Diabetologia,2005,29:82.

性氨基酸的释放和细胞内Ca【sup】2+【/sup】超负荷;②扩张脑血管,抑制炎性细胞黏附和浸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③抑制氧自由基释放,从而减少氧自由基引起的损伤。本次实验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及HE染色结果回示,腺苷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起到保护作用,为今后将腺苷预处理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Ames A.Cerebral ischemia Ⅱthe no-reflow phenomenon[J].Am J Pathol,1968,52:437-447.

2 Keli SO,Hertog MG,Feskens EJ,et al.Dietary flavonoids ,antioxidant vitamins,and incidence of stroke:the Zutphen study[J].Arch Intern Med,1996,156(6):637-642.

3 朱择湘.腺苷及腺苷受体与脑缺血耐受[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97-1198.

表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X±S)

注:1与F组各亚组比较P<0.05;P<0.05;2与IR组各亚组相比P<0.05。

上一篇:胃癌分子生物学病因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癌痛的评估及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