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浅析

时间:2022-08-21 10:35:09

植物造景浅析

摘要:自从园林发展起初,植物就作为园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古埃及用黄槐,无花果树,棕榈等作为园林植物,墓园中列植树木以烘托神圣氛围,法国园林中种植黄杨、鹅耳枥,并造型修剪灌木以满足园林审美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经典的梅兰秋菊,利用植物美化园林h境并借植物的自然属性以隐喻园主的情操志趣。由此可见植物不仅在物质层面丰富园林环境,同时可以作为意识层面的载体。此外,植被的色、形、味、意方面的不同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官效果,或紧张、或舒缓、或平静、或热情等。

关键词:植物造景;种植方法;意境感受;氛围烘托

1 谐趣园游线及植物简介

1.1 谐趣园简介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乾隆帝南巡江南,途径无锡惠山时对惠山的寄畅园甚是喜爱,令宫廷画师临摹制图。返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大臣在万寿山东面以寄畅园为蓝图仿建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遂改名为谐趣园。

1.2 谐趣园游线

由谐趣园西侧园门入园,穿廊过亭,由西向东前进,可倚栏观水,水中遍植莲、荷,细雨蒙蒙,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仿佛翡翠盘上装满了钻石。而后向北折行至洗秋,饮绿,岸边种植垂柳,柳斜且枝垂及水面,掩映其后的知鱼桥。沿岸莲花、荷花成片种植,配合块石的驳岸,尽显自然之趣。知鱼桥上凭栏而望,可见池对岸的主体建筑涵远楼,楼前亲水平台上也种植这垂柳,与对岸“饮绿”旁的垂柳互成对景。涵远楼后的山坡上散植着槐树柏树,后山的槐柏作为映衬着涵院楼。过知鱼桥至知春堂,堂前两侧对植垂柳,柳如画框,知春堂如画,建筑与植物相辅成景。“小有天”与“饮绿”对望,从小有天观望,前景有垂柳,中景有“饮绿”,园外远山丛林呈远景。北岸西行过“兰亭”至主体建筑涵院楼,站在楼前南望,近处是一片荷花,莲花,远处是小雨中水汽氤氲的远山。涵院楼西侧是一出水尾,周边丛植这一片竹林,雨打竹叶,沙沙作响,分外的安逸且富有野趣。穿过竹林是瞩新楼由此出园。

2 植物造景特点

2.1 植物对于空间和意境的营造

《山水诀》中王维对山的布局和花木的配置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山倚树如有衣,树靠山如生骨。树木过于浓密则遮掩了山势的俊丽,山势亦不能乱而无序,要凸显树木的光辉姿容,雨水的配置也同理,山水植物三者间的配置应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植物利用其冠型特点可自由划分空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营造的空间中的光影效果增添了山水园林的美感。同时植物的合理设置可以柔滑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的结合点。植物的不同种植形式还可以串联空间序列,列入列植的树木有明显的导向性可强化流动空间,而丛植的色叶树可强调停留空间。同时,植物的种植方式不同也影响着其氛围的差异,如丛植的竹林可营造出阴翳的美感氛围,树阵式的种植空间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此外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内涵的载体,可表达出某种情感语言的抒发,寓情于景,进行意境的创作。

2.2 谐趣园的植被种类

水池中成片种植着凤眼莲、荷花、睡莲。

沿着驳岸种植着绦柳,建筑周边有大果榆、白蜡、臭椿。

岸上种植榆叶梅、黄栌、海棠、梅花。

山坡上散植着侧柏、白蜡、丛植着白皮松。

2.3 谐趣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池中浮水植物莲,荷的片植可划分水面,丰富了水面空间。且花朵颜色鲜艳给人愉悦的感受。岸边种植垂柳和块石驳岸相配合凸显自然情趣,且垂柳枝叶丰茂可对建筑进行局部遮挡半掩半露,柔滑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陆地上种植的榆叶梅、黄栌等小乔木,高度上都正好处于人视高度,可真切地观赏到乔木的冠形及其质感和花色,小乔木的叶片质感细腻,花朵色彩多样,冠形大且繁茂,各种色叶乔木搭配,呈现出较强的画面感。竹林傍水而植,清泉竹下过,M嗖竹叶响,营造出阴翳宁静的氛围。远山种植侧柏等颜色暗淡的植被,加深了景深,对中景前景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丛植的白皮松,由于其分枝点低且枝叶稀疏,通透性强,对周围景物起到隔而不断的掩映效果。

3 结语

中国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之趣。人工景物与自然景物的和谐,植物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起到了良好的过度,通过植物的色彩可营造不同情感的空间,植物的冠形可不同程度地遮挡人的视线,进而丰富园林空间。且植被所隐喻的内涵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种植设计在园林的艺术表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地位。

上一篇:西安市园林绿化中竹子栽植技术探究 下一篇:如何搞好华坪县山区茶叶种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