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小额信贷分析

时间:2022-08-21 07:39:37

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小额信贷分析

摘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背景和作用意义,然后分别从政府定位逐步开放小额信贷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对小额信贷自身组织机制和资金运营机制的改良意见,对构造适宜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小额贷款; 金融创新

Abstract: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ole, then respectively from the government position gradually open microfinance market wa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all credit proposal. Including the microfinanc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itself to the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apital opinion, the structure is suitable for small credit environment for.

Keywords: rural finance; Small loans; Financi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F830.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要解决农村金融中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金融改革与创新。

1.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背景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有限,且资金外流现象有增无减

我国虽经历了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已具备了较完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即形成了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但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农村金融供给仍然严重不足。

首先是国有化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其次,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实现政策性金融功能、弥补市场“失灵”。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从1998年以来在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蜕变为“粮食银行”,根本不直接对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发放贷款,所以在改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资金供给方面意义不大。最后,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户和微型企业的唯一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但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很难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式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式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深层次的原因是现有的农村金融供给方式难以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长期以来,受既有的制度安排的制约,向农户提供资金的经济主体是以国有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的发展长期受到挤压,这种以国有正规金融为主的制度安排很难适应农户经济的小规模融资需求。数量巨大,同时单个农户金融需求具有额度小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很难适应这些需求的特点。

鉴于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农村金融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小额信贷这一金融成果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

1.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中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关于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问题等方面。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这一问题上,理论界一致主张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重点是:大力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包括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组织、私人借贷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市场竞争主体,促成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强力支撑作用。这些方面,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金融创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金融机构单一,农信社处于垄断地位,市场运营效率低下。在农村金融组织多样化这一点上,理论界一致认为对民间金融组织采取引导而非简单地取缔。小额信贷首先由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尽管这些非政府组织被注册为社团法人,并未取得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但实际上却是从事放贷业务的准金融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虽数目比较少,规模比较小,但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多样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所起的作用在实践中已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制被引入政府扶贫贴息项目以后,贷款直接发放到户,尽管回收率并不高,但该小额信贷业务对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贫困人口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而农信社由于长期以来体制与政策问题而长期经营不力,许多信用社或无力放贷或“惜贷”。自人民银行政策指导下引入小额信贷机制以来,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不仅贷款的偿还率有所提高,而且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2.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金融创新就是在一定的背景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根据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对其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我们把金融创新分为规避型创新,拉动型创新,推动型创新三种类型。

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交易成本过高。加上目前通过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来甄别农户的风险至今难以有效实现,所以金融机构向贫困者贷款的风险很高。而联保小组对农户的个人资信状况进行组织化供给,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也就是把朴素的、不太规范的民间信用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制度框架下,通过长期交易对象的相互监督,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结构得以优化,使金融机构成本外部化,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风险。其次,金融竞争将是未来小额信贷金融创新的关键。竞争包括价格(利率)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服务等)。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前提之一就是突破利率管制的限制,同时社会服务及培训等也会为其开拓市场份额增加竞争筹码。最后,技术进步也会在金融创新中日益突出它的作用。尤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成为金融创新的手段,而且会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巨大动力。

总之,微观层次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金融需求拉动和技术供给推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在规避政府管制、满足消费需求和应付不利环境(如激烈的行业竞争、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等)过程中创造和引入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方法。

我国的小额信贷是面向穷人的小规模金融服务,其出现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它是同国家扶贫战略转变相伴而生的金融制度安排非均衡的结果,是使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安排之外的弱势群体获得信贷的金融创新。

3.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为促进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重新定位政府的作用

在我国开展小额信贷活动,离开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国政府本身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同时贫困人口又由于处于被动地位而产生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尤其对于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项目而言,成功的组建是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不干预为基本条件的。但是如果在实际运行中不遵循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而是一味强调使用行政手段对机构的内部事务强行干预,那便会损害机构运作的自主性,从而使小额信贷蜕变为一种新形式的政府活动。

上一篇:浅谈地下室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强化质量意识,优化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