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21 04:40:07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健挺进,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作者简要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误区;问题;探究;实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探究问题的先导,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构成,其中,物理规律主要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物理概念则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若要让学生轻松理解这些知识,那合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创设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以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执教“自感现象”一课时,在实验的基础上展示问题:当通电线圈中自身电流变化时引起的磁通量变化是否一定会引起电磁感应?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从而直接感受自感电压(点击感),他们惊奇的发现10V电压的威力,强烈的好奇心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电压的兴趣。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也是物理教师所追寻的目标,而驾驭多媒体创设栩栩如生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在“机械波”的教学中,假如教师从理论角度阐述机械波传递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而不是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那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甚至一窍不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和flash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直接展示,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注重探究引导,拓宽创新视野

俗话说:没有探究也就没有科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我们必须循循善诱的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情境分析。物理情境化的探究题一般可以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有经过阅读才能再现物理情景,由于不少学生受“重结论、轻分析”传统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急功近利,往往出现惊慌失措和生搬硬套的现象,导致失误解题的次数频繁。因此,我们务必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情景分析,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其二,图象助解。物理不同于数学,许多物理习题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配图的,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极具困难的,他们往往因为弄错情境、遗漏条件而大大降低了解题正确率。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图来帮助理解,可以把文字转换成相应的图形,化抽象为具体,解题思路自然更加清晰。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运动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把重力、摩擦力和推动力标注在图上,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三、把握基本实验,提高课堂实效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环节,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验原理,不断发展科学思维素质。实践证明:实验原理是学生实验的“灵魂”,只有把实验原理放于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才会切实提高物理实验的质量。如,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测定电流表的内阻,但学生对教材中介绍的半偏法感到难以操作和理解,为此,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测电流表内阻的方法,并针对他们使用的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点拨:第一种伏安法。此法一般在测量电阻时可以使用,但用它来改装为电压表是测定电流表内阻的目的,假如电流表内阻测量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改装后的伏特表的精确程度,因此,用它来测量电流表内阻是不科学的。第二种测量法的原理是用伏特表测出电流表和变阻箱两端的总电压U,并从电流表读出电流值I,那么,电流表内阻Rg=U/I-R,此法虽然避免了伏特表分流作用所带来的误差,但导致学生搞不清楚对灵敏电流计的功效。其实,灵敏电流计只能作为检流计,绝对不能准确的测量电流强度,也就无法求出电流计内阻Rg的准确值。可见,教师这只有在分析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后,才能促使学生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关系的原理尝试半偏法更行之有效。

在践行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瞄准课堂三维教学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响有效课堂的现代进行曲。

参考文献:

[1]临川区青泥中学钱长印;物理课堂教学“导人”之我见[N]。抚州日报,2008

[2]张兴龙。怎样抓好物理课堂教学活动[N]。黔西南日报,2009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226200)]

上一篇:高中化学学困生心理障碍解读分析及其对策 下一篇: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效率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