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时间:2022-09-06 07:22:49

浅淡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摘要:自从新课改的开始,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课堂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也可以促进师生感情。在提问时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要强。提问时不仅要考虑有效性,也要考虑问题的设定区域等。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优点

1 可以增强学生课堂注意力

课堂氛围对学生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搞不好课堂的气氛,这课堂一定非常沉闷,学生也就不喜欢听课,打不起精神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怀疑的态度,他会想要有进一步的探知。课堂提问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使学生对未知产生探索欲,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多思考的意识。

2 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或者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多多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在提问中,教师的魅力有很大的表现。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知道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因此加强了。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培养了全面能力。最终课堂授课的效果就更好了。

3 可以促进师生感情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肢体上的,是师生之间的坚实桥梁,都可以促进师生的感情,使师生的相处更融洽。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增强授课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去进行知识和授课方式的改进。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 目的性要强

换句话来说,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考虑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还应该掌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授课时才能及时有反应,从而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等。

2 针对性要强

课堂授课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相一致。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同,我们就该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教师也应该思考到授课时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使得所提的问题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要求,可以增强大部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知识掌握的不到位的学生,要多多进行照顾和交流。不同的学生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该比较和分析,找出最好的。

3 趣味性要强

课堂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对解答问题感兴趣。课堂授课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不增加点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对授课过程就没什么兴趣,也就谈不上学的深入了。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带领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探究和深度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在课堂上多多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 对于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疑惑的心理状态,因而有探知未知世界的想法,并且在探知时进行反复的不断的思考,还可以同时进行不停地解答问题和发现新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口头能力也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最终让课堂授课变得更加有效。

2 在设计问题时应在发展区优先考虑

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就在这三个层次循环往复,从而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应用于课堂提问时,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的发展区考虑。这是由于处于发展区的问题才可以激励出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模式,让他脑中的新旧知识构成一个紧密连结的统一整体。

3 对于学生的反应要高度重视

学生在新课标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处于主动者的位置,当讲授到十分关键的地方时,我们可以慢慢引出来,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问题,便得在自我探知时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的睿智不是体现在比学生懂的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上,而是体现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有时体现比学生的反应,认知还要慢,而教师必须要懂得什么时候揭晓答案,从而对于学生的反应要高度重视。

4 提问时应设定恰当的情境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条件,设定最适合的问题情境。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带领学生对问题产生关注与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积极地了解知识的脉络,最终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洪前。高中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提问策略[M]。教学实践,2012,1:105-106

[2]霍超。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04:95

[3]沈永明,周国梅。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探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2):81-82

[4]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教育诊断,2010,04(182):127-128

[5]俞昕。数学课堂提问的七种武器[J]。教育教学研究,2013,5(2):12-15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610566)]

上一篇:探究高考文言虚词复习策略 下一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松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