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农村特点的公共艺术创作思路

时间:2022-08-21 03:07:04

适合农村特点的公共艺术创作思路

原生态设计理念是一种返璞归真、尊重传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这种理念正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相吻合,是对自然、人文、艺术的充分尊重。公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有责任承担起美化环境、延续传统、陶冶情操的使命。人们可以以公共艺术为媒介,表达与大众的情感交流和与环境的和谐。这就要求公共艺术从公众角度出发,展现公共艺术的原生态设计理念,摒弃“假”“大”“空”的设计思想,真正将设计重心放在与环境的共融、与地方文化的共存上,在满足功能性与审美的基础上,使作品与民众产生最大程度的精神共鸣。

公共艺术设计选材的原生态之美材料是艺术品的载体,公共艺术通过材料构成作品本身并表达存在的意义。就原生态设计理念而言,公共艺术选择材料首先应遵循无毒无害、可循环利用的原则。特别是在乡村社区,竹、陶等材料远远大于金属、塑料的利用率,不仅是因为这些材料的成本少,更是因为这种材料制作的作品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使人们的情感归属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其次,公共艺术材料的使用还应充分考虑作品和环境的关系,强调材料与作品主题的统一性,使作品意义与空间环境浑然天成。

公共艺术设计造型的原生态之美原生态理念崇尚的是自然与人文,它来自于民间,由于地域、习俗、文化的不同,原生态艺术也是千姿百态,各有韵味。但无论原生态艺术的造型风格如何多变,它必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洽的;只有与环境共生,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如英国雕塑家保拉•郝妮(PaulaHaughney)的《码头工人的记忆》,是一个两只大手捧握的圆球体,在球体上用刻线方法画有鱼、螃蟹、绳索、贝壳等物体。作者在创作之初在当地充分调研,了解到这里是退休海员的居住区,因此产生创作灵感,即“一双码头工人的大手”握有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记忆,与周围居民心灵产生共鸣。

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原生态之美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应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在已有形式上的再加工,也可以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表达。原生态理念从形式上应对环境要素合理利用,是对自然、文化的自然流露,可以使公共艺术更具有人情味。如在已存在的媒介上进行再设计,尊重传统与自然;关注反复循环可再生的艺术形式;鼓励民众真正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及使用的过程中来。

中国传统村落一直以“天人合一”、“历史文脉”作为其发展理念,与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公共雕塑、壁画等文化活动一脉相承。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渗透,还原了公共艺术淳朴、自然的本质,在设计中尽量利用村落社区自身的人文历史等背景元素,并结合材料和艺术手段表现作品的主题,使其成为能够与民众交流的活的艺术,同时也能够使农村社区重新成为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生态社区。

公共艺术设计要传承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是可以作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具价值的因素,将这种优势运用在现代公共艺术中,不仅发扬、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这种结合又能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农民为主体,农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创作,归根结底应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为己任。首先,作为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创造者应深入到农村之中,真正去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村的传统、农民的日常生活,搞清楚老、中、青、少不同的想法,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农民愿意接受且符合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其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具体的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使设计充分体现当地人的喜好和地域特色。最后,应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完善各项相关机制,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建立一种“农村文化生活”的长效管理机制。

公共艺术要善于利用当地资源中国早期传统村落由于环境与交通的原因,地域形象十分鲜明,陕北的黄土窑洞,江南的粉墙黛瓦,作为重要的视觉文化为大家所认同。这种地域性给当地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农村社区的建设,不应仅仅围绕物质上的丰盈,更应保留自我意识。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大力提倡采用当地原生态的物质材料,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结语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它是一种视觉文化现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环境、传统和现代文化,能够让居民产生追求向上的生活态度。原生态理念对公共艺术的渗透,也对公共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要体现人文特色。研究农村社区公共艺术正是要从农村最本质的状态出发,结合实际,实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呈现景致优美、布局合理又深具文化内涵的美好环境。

作者:路艳红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上一篇:镇环境优美工程创建汇报材料 下一篇: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