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端鼓腔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8-21 12:41:47

“非遗”保护视角下端鼓腔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人群长期以来智慧和劳动积淀下来的成果,对它的保护事关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绝不可忽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区文化生态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发生着巨大变化,大量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边缘。本文以淮河流域微山湖端鼓腔为例,试图从其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其生存的现状以及流失的缘由,并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行做了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鼓腔 保护 传承

1.微山湖端鼓腔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淮河流域微山湖端鼓腔有着典型的湖区历史文化特征。端鼓腔以祭祀的礼仪方式、戏剧性的表演方式、曲艺式的说唱语言,表现出微山湖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历程、社会风貌及风土人情。如初冬时节“敬大王”。“大王”指的是一种生活在水草里,黄色方形头并隐约有“王”字,身体能变幻成红色、绿色的小蛇,当地俗称“长虫”。渔民结伙在结冰的湖面上破冰捕鱼,又称“起草”。当收获颇丰且恰好见到“大王”时,草头就要恭恭敬敬地用水瓢或毡帽、棉帽把大王“请”进去,进行隆重的祭祀演唱活动。

端鼓腔同样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端鼓腔作为一种由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发展演变而成的曲艺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大多是在逢会时演唱。一年之中几乎每月都有会,这与湖区渔民民俗生活、民间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在长期的融汇磨合中复合而成,而且能在具体演出环境中因陋就简,随势而变,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存活力。它通过神灵文化展示出深沉的人文关怀、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2.微山湖端鼓腔的主要价值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端鼓腔与古代的“乡人傩”有着共同的渊源。端鼓腔真实地再现了湖区人民自古以来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历程,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发展轨迹,反映了微山湖区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是微山湖区的历史文化见证和研究湖区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史料。

文化艺术价值。端鼓腔包含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有民间音乐、戏剧、说唱、民间舞蹈、武术、杂技、剪纸、绘画等,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演员们表演时一般都边唱边跳,动作有“穿花”、“二龙出水”、“走八字”、“走灯”、“圆场”等,同时还有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会场布置色彩鲜艳,外面神幡高挂,里面悬挂各种神像及神仙斩妖图,并装饰有剪纸图案;演员们会祭祀时还即兴表演舞蹈、杂技、武术等。整个表演活动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文化气息,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研究运河文化的价值。京杭大运河贯穿微山县,许多古运河段已淹没于微山湖中,微山湖区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端鼓腔反映出了旧时微山湖渔民生产、生活状况及信仰风俗,作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加强对端鼓腔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不仅对研究淮河文化同样对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微山湖端鼓腔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微山湖端鼓腔的保护现状相对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端鼓腔的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口传心授”是端鼓腔传承的唯一方式,故而,至今未发现任何有关端鼓腔的专著或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起源也无从考证。一些戏曲词典或戏曲概论的论著中有对端鼓腔的一些介绍和论述。《微山县志》中把端鼓腔归为“社火”的范畴,对其的起源、形式、曲调等作了简单的概述。1993年由张海萍先生撰文记载的有关端鼓腔的谱例是一本较为完整、细致的谱例,为端鼓腔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微山县文化馆的陈炎先生根据端鼓戏的曲调和舞蹈劳动创作改编的表演唱《渔家乐》,参加山东省1958年的跃进歌舞会演,受到热烈欢迎。2006年,端鼓腔被审批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说起微山湖端鼓腔的传承模式,“传承”人是其核心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核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端鼓腔的传承模式通常是家族传承,不同姓氏的学徒之间大都是亲戚关系,一般不会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会传给其他地区的人。而且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端鼓腔只传男不传女,很多仪式的环节还需要女子避开,以免冲撞了神灵。这就是端鼓腔在传承过程中的弊端,导致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的断代。微山湖端鼓腔现存两个剧团,一个在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团长是传承人杨成兴;另一个在微山县昭阳街道新建村,团长是金中玉和沈加如。两个剧团的成员师出同门,如今关系却不是十分融洽,一味的顾及个人及本团的利益,而没有上升到顾全保护端鼓腔这个“大局”的高度,这也是影响端鼓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因素。

4.微山湖端鼓腔的保护

“局内人”的努力。端鼓腔的传承人都是从几岁起就跟随师父学习,从剪纸、绘画、唱腔、鼓点、仪式流程等各个方面学习端鼓腔,要不停的跟随师父到各处去演出,因此端鼓腔演唱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没有任何唱词的记录,所有的唱词都是靠头脑记住的。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一旦错了,就会和原本的意思出现偏差。而靠大脑记忆唱词会出现忘词、漏词的情况,这样就不能更完整、准确的进行传承,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演唱者的文化水平。端鼓腔的爱好者也在为保护端鼓腔作出不懈的努力。不仅在微山湖区,在洪泽湖、高邮湖、东平湖等湖区有许多端鼓腔的爱好者,端鼓腔演出前一天需要搭起演出的大棚,棚内的地上会铺上一些稻草,一些年长的端鼓腔爱好者会把自家的被褥铺在稻草上三天三夜不离开。在整理资料的时候这些老人可以给学者提供许多素材,同时还可以在观看的时候给年轻的一代讲解故事的脉络,帮助听不懂的年轻人理解演唱者在表达什么,有助于扩大端鼓腔的受众群体,使很多的人投入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离不开教育界。遵循教育原则,就是要求向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增进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观念与认识。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观看端鼓腔的表演,或者把端鼓腔内容适量的引入中小学课堂等。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端鼓腔的保护欲传承中同样不容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并非立竿见影之事,关系到多方面的相互合作,为保障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发挥好政府的督导作用,加强对各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督察,督促各地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政府一定要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的监督审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的全过程。政府行为显现的是政策性与导向性,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与协调机制,将各方面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出台具体政策等方式,使民间力量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参考文献:

[1]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4.

[2]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0.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济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1996.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5]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

[6]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

[7]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60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0)

上一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实践 下一篇:国内外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模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