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力学分析

时间:2022-08-20 06:51:05

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力学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的疗效及力学原理。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35~90岁,平均69岁。采用单盲随机法将70例病人分为两组,即动力髋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对比治疗。结果:24周后,评定总有效率:动力髋组89.19%;传统组75.76%。两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很好疗效。

关键词: 动力髋 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 力学 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我们对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其中应用动力髋治疗37例,传统骨牵引治疗33例,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35~90岁,平均69岁;右侧39例,左侧31例;跌伤54例,车祸伤13例,坠落伤3例;伤后到就诊时间2小时~5天,平均13小时。合并症:心电图异常13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1例。

研究方法:病例分组见表1。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病例分布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患侧髋部疼痛,粗隆部可见肿胀或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可扪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X线检查可见股骨粗隆部骨小梁断裂,骨皮质不连续。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10°~20°。取大粗隆外侧切口,长约1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并纵形切开髂胫束,显露股外侧肌的起点,并在大转子基底部横形切断,沿股外侧肌后缘切开,将股外侧肌上部作骨膜下剥离,并将其推向前方,暴露大粗隆及股骨上段。由助手持续牵引患肢复位骨折,维持颈干角,于大粗隆下2~3cm外侧骨皮质前后中点处,以约135°角钻入定位导针,并注意保持一定前倾角度,把导针打至股骨头软骨下,再选用2根克氏针于导针周围钻入作初步固定。摄X线片证实骨折对位满意、导针位置良好后,用组合绞刀套在导针上开孔,攻丝后置入合适的粗螺钉,安装套筒钢板,远段上皮质螺钉固定后,拔除克氏针上加压螺钉。如小粗隆破裂分离则可用松骨质螺钉固定或钢丝固定。用庆大盐水冲洗,彻底止血,留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切口。②对照组: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使伤肢保持于外展30°中立位,以体重1/8~1/7铁砣维持牵引。定期摄床头X线片,适当调整牵引力量。

统计方法:资料应用X2检验。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优:患髋无疼痛、关节活动正常、无跛行、X线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良:患髋轻度疼痛、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但能正常工作或生活、X线检查示骨折愈合,可有轻度髋内翻。差: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或扶拐才能行走,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或患者死亡、未愈合、有明显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

结 果

指导功能练习、定期复查,治疗24周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全部在14周内愈合,无感染,无折钉,1例保守治疗组患者在去除牵引出院后1个月死亡,无院内死亡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动力髋治疗组疗效较好,两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较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年龄偏高。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极少发生不愈合,但如骨折固定不牢靠,则易发生固定松动,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故其治疗目的是防止髋内翻畸形、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近关节骨折,治疗时应注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实验研究表明[5],解剖复位后内侧骨块并用拉力螺钉固定,可明显增加骨距的抗压缩能力。鉴于小粗隆及股骨矩对骨折复位固定的重要作用,我们在使用该钉时,应着重股骨内侧骨折的整复和对小粗隆的固定,重建股骨近端的桁架结构,恢复了股骨矩对应力的支撑作用,如出现小粗隆复位难度特别大者,可考虑不行小转子内固定,在安装动力髋螺钉时,螺纹钉应位于股骨头颈中央或轻度偏后下位置,可防螺钉与骨质发生切割穿入关节,也可以减少髋内翻的发生。动力髋是根据股骨粗隆部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较其他内固定器材有明显的力学优点,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经观察比较,我们认为动力髋螺钉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顺转子间骨折,对于逆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可导致骨折端分离,治疗效果存在分歧,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多加关注。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77-67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倪诚,戴克戎.股骨距对股骨上段应力分布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外科杂志,1989,27(6):333.

4 Apel DM,Patwardhan A,Pinzur MS,et al.Axial loading studies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Clin Orthop,1989,246:156.

5 N.Y.Ostuka,J.Schatzker.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1993,112(2):69-70.

6 孟和,顾志华,主编.骨伤科生物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3-55.

上一篇:脊柱手术的麻醉探讨 下一篇:甲氨蝶呤与环孢素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