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时间:2022-08-20 06:14:54

我国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摘要:对体育文化旅游概念进行界定,运用昂普(RMP)分析方法,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进行资源(R)分析、市场(M)分析和产品(R)分析,据此提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框架与具体策略,以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文化旅游;旅游产品;昂普(RMP)模式;河南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22-04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in China

―――With Henan Province as a Case

LEI Bo1, XUE Bao-qi2, FAN Li1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 Tourism,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tion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product,this paper utilizes the method of RMP to conduct the resource analysis,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 analysis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port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sport culture tourism;tourism product;RMP analysis;Henan province

投稿日期:2011-05-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研究”(项目编号:2009BTY004)。

作者简介:雷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奥运会、各大世界杯赛为代表的全球性体育赛事的形成和举办,体育运动最近一百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体育文化[1]。体育是一种文化形式,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理解,体育文化旅游其实质是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内涵,将这种文化通过旅游形式进行表达,并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体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审视和研究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领域广泛,诸多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少林拳、太极拳、汉代体育、节庆体育及民间民俗体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价值,适合开发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河南文化旅游的内涵。如何利用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转化为旅游者乐意接受的旅游产品,并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界定体育文化旅游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吴必虎提出的昂普(RMP)分析模式,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

1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RMP分析

针对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正经历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化,即从R-P(资源-产品)共生向R-P(资源-产品)提升模式转化,吴必虎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昂谱(RMP)模式,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2]。该模式对文化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和规划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3],被许多学者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研究[4,5]。

1.1 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Analysis) 旅游资源的概念有多种,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属性是其理论核心,只要是具有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潜力的事与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视为旅游资源[2]。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吸引体育文化旅游者的客体,是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得以形成的原料和基础。河南地处中原,为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体育运动盛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众多,有名扬天下的“少林禅宗武文化”和“太极养生文化”,以及“宋代蹴鞠”、“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族传统体育。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同时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根据其内容和活动性质,可以将这些体育文化项目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养生类等6大类型和332个项目[6],涉及生产、生活、农事、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且形式颇多。仅就舞蹈类而言,其形式就有奇异壮观的三门峡和尚顶灯舞、蜚声中外的古荥龙舞、丰富多彩的卫辉民间舞(包括表演艺术狮子、龙灯、旱船、推车、高跷、背阁、抬阁、八挂秋、花棍腰鼓、秧歌等,以及杂耍艺术二鬼扳跌、姜公背姜婆、大头和尚戏刘翠、跑驴等)、焦作的喜庆三舞(即龙、狮、虎等)和拜神祭祀的巫舞、信阳地区的花鼓舞、富有哲理的鲁山鹤蚌舞、欢快活泼的叶县霸王鞭七人舞、声势浩大的郏县曹操庆功铜器舞、司马懿得胜鼓、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南阳踩街舞、一生多旦且唱且舞的商丘花鼓舞、具有讽刺戏剧性质的独杆轿舞以及着力刻画不同人物性格的朴伞舞等。这些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根植于中原大地这片沃土,以其独特的仪式和娱乐性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参与,体现了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根植于河南这片沃土,除具有人为性、异质性、时代性、文化性以及层次性等文化旅游资源的一般特征[7]外,还具有项目众多,涉及领域广泛;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非物质遗产为主,分布广泛,地域组合良好等特点。然而,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作为原材料,旅游资源要制成旅游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以筛选、加工,甚至再创造;在充分考虑市场对资源转化产品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哪些资源可以作为参与性、大众性开发,哪些不能[2]。因此,怎样将河南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河南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也不乏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武术(少林拳、太极拳)旅游的成功开发,但仍然存在着要素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活化”载体、表现内容和手法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资源粗放利用、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等问题。在国内旅游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旅游替代品竞争日益激烈,而多数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为“资源产品提升型”,这样的资源结构状态,将资源转换成产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无形中增加了开发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难度。

1.2 旅游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 旅游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得旅游者对产品的需求具有特殊规律。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必须以较高的收入为前提。河南省属于中等收入省市,据《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930.2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 838.4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23.7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682.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7%。由于中高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他们非常重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不同的旅游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弹性方面的显著差别(表1)。体育文化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既具有体育旅游的特性,又具有文化旅游的内涵,旅游者对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有着特殊的规律。从体育旅游的角度看,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娱乐、健身、休闲和寻找刺激等[8],体育文化旅游具有观光、周末短途度假等旅游产品的特性,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客源相对固定,以省内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游客为主。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希望了解异地他乡的风土人情(包括了解其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体育文化旅游则具有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属高级旅游产品,需求弹性很大,如果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较高的层次,也会对远途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期的延长,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对释压需求的期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传统观光益智旅游方式[2]。人们的旅游消费逐渐向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艺术性、高文化性方向发展[9]。体育文化旅游集娱乐、健身、艺术、参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观赏性、健身性、广泛的民俗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河南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文化旅游特点鲜明,通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河南体育旅游人文资源通过保存、重建展现出厚重的人文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如登封的少林禅武文化、焦作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南阳的汉代角抵戏、开封宋代的蹴鞠、盘鼓等。其中“少林拳”、“太极拳”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少林武校遍及世界各地,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武术的学校和团体,少林功夫拥有洋弟子300多万[10];“太极圣地”陈家沟以厚重温和的中原文化气息,吸引大批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寻根溯源、拜师学艺、参观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会不断增加,体育娱乐消费将飞速增长,广阔的前景使体育文化旅游必将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0年河南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5 8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7%。据调查,中国民众出游动机中康体健身占37.3%、参加运动占29.3%[11]。以此来估计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的市场规模,2010年河南共接待以康体健身、参与运动为目的的游客就有17 212.77万人次,河南体育文化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1.3 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 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色和创新是其开发成功的关键。旅游产品开发重在突出特色。特色表现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形式的独特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性[12]。体育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是通过参观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景点或参加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因此,应坚持突出个性、明确主题、新颖组合、推出精品等原则,认真分析资源、环境的地方性,注重形式的新颖性,通过项目策划,以文化融入(通过建设点缀、体育设施内涵和解说系统赋予产品文化)与氛围营造(通过建筑形式、街道装饰、服饰、标识系统营造文化氛围)为手段或者通过体育文化项目(如民俗体育文化苑、节庆体育表演等)建设,将河南具有垄断性的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轻松的、大众化的、可体验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对河南体育文化的旅游表达。如河南耗巨资打造的大型武术文化特色剧目《风中少林》,实现了武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观赏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使人深刻体会少林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河南电视台打造的大型武术娱乐节目《武术风》,包括绝活、名人、表演、参与四大版块,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让观众在精彩与快乐中体会“搏艺有道,娱乐无边”的魅力,定位独特,构思新颖,深具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旅游腾飞的“金钥匙”。旅游业创新是指根据旅游业发展状况构思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主题创新,顺应市场需求潮流适时推出新的产品内容,在动态中把握并引导旅游需求,充分依托市场,引领旅游消费时尚;二是类型创新,根据资源的类型特征,完善和提升现有产品质量,同时不断补充开发新产品,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三是功能创新,依据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原则,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多角度、深层次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内涵,对相关旅游设施进行多功能综合设计,在突出产品核心功能(康体、健身)的同时,尽量丰富其支撑功能(娱乐、养生)和辅助功能(休闲、度假);四是形式创新,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利用现代表现手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迎合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如近年河南推出的体育文化旅游精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为素材,融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深受游客欢迎,推出当年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500万元[13]。创新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创新性开发设计,使缺乏载体的非物质性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获得恰当的表现形式。根据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市场需求,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联姻,将竞技体育项目与大众健身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体育表演项目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体育竞技、体育表演和大众健身与节庆活动及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体育、文化与旅游的组合模式,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民俗节庆及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表2),优化组合体育文化旅游线路,面向市场,强化创意,逐步形成具有河南各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表1 国内常见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3]整理。

2 基于RMP分析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2.1 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应遵循以下思路: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健身、娱乐为主线,突出休闲、文化、养生三大主题,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节庆参与、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表2),重点打造“少林禅宗文化游”、“太极养生文化游”两大旅游品牌。依据这一总体思路,构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框架见图1。

表2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2.2 开发策略

2.2.1 坚持“四性”原则,开发适宜性旅游产品 国内旅游消费正从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并重转变,顺应国内旅游消费新潮流,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文化性原则。围绕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地方节庆文化等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提升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品位。二是参与性原则。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力求超越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静态旅游,向表演式、参与式动态旅游提升,使游客“事事可参与,处处可游戏,时时会心动”。三是独特性原则。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旅游环境,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四是多样性原则。体育文化旅游产品要多样化,改变传统的单一主题旅游格局,向多元化主题旅游格局转变,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在以上四个原则指导下,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把握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发适宜性(适销对路)旅游产品,摒弃由开发盲目性所致的资金、资源浪费,从而保证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2.2.2 制定专项规划,加强重点产品(项目)开发 规划是保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避免因产品低层次开发及产品雷同等所造成的旅游恶性竞争,必须从全局观点出发对全省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综合规划,依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的资源特色,推出一批能体现全省特色及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或项目。通过重点产品或项目建设,带动全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从全省特色来看,目前应重点开发以下两大项目:一是中华武术文化博览苑。以武术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在突出中国功夫文化观光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综合配套武术文化博览、武术教学与训练、武术比赛、健身娱乐、节庆旅游、观摩交流、修学研究、会议度假、武术信息等多功能主题武术文化游,打造河南“武源文化”品牌。二是中原体育民俗博物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中原各地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的内容与特色,通过多种动态展示、表演项目,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为核心的,健康、文明的民俗旅游社区。加强地方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设计一批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体现地方特色的产品或项目,充实地方旅游的内涵,如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乐舞表演、古代游戏、古代体育(如汉代的角抵戏、宋代的蹴鞠)等旅游项目。

2.2.3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精品 河南各地体育文化资源既有相似性,又具多样性,且项目多,分布广,特色不同,优势各异,因此必须对各地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竞争力。打造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资源整合。一是整合同类型特色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如可以“少林拳”、“太极拳”两拳文化为核心,整合各种特色拳术流派,形成河南武术文化品牌;二是整合相邻地域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规模,如可以运动休闲为主题,设立体育文化旅游专线,串联不同等级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科学发展”;三是整合特色品牌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联动,如可以“两拳”文化为核心产品和支撑品牌,以特色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为手段,实现不同特色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互补、互动、相互涵盖,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区域联动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姻,实现与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的融合开发,互促互动。

3 结 语

体育文化旅游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内涵,将这种文化通过旅游形式进行表达,并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体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河南地处中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领域广泛,许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价值,适合开发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文章运用昂普(RMP)分析模式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资源条件看,河南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众多,涉及生产、生活、农事、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但基本都是“资源产品提升型”资源,从资源向产品转换难度大,且在开发上仍然存在要素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活化”载体、表现内容和手法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资源粗放利用、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等问题。从市场条件看,体育文化旅游集娱乐、健身、艺术、参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观赏性、健身性、广泛的民俗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河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厚重的人文内涵,“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会不断增加,体育娱乐消费将飞速增长,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体育文化旅游必将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注重产品主题、类型、功能及形式创新,以创新彰显特色,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民俗节庆及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河南各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03-110.

[4] 于可红,顾兴全.基于RMP分析的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以杭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97-599.

[5] 潘明荣,韩晓鸣.基于RMP分析的浙江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9,8(5):234-240.

[6] 郭建洲.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33-36.

[7] 张春香.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识别与竞争优势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6):91-93.

[8] 于素梅.我国不同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4):47-49.

[9] 邱云美,封建林.畲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22-25.

[10] 魏火艳.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环境与产业提升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119-121.

[11] 闰金亮,李吉跃.中国民众旅游动机与行为研究[J].社科纵横,2008,23(6):31-47.

[12] 柳伯力.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3] 张明灿.旅游演出促河南文化旅游转型升级[N].中国旅游报,2008-11-17.

上一篇: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 下一篇:北京市女大学生骨密度及体成分变化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