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透射的美国传统文化及人文观照

时间:2022-08-20 04:36:08

《美国队长》透射的美国传统文化及人文观照

[摘 要] 《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作为2011年暑期档的好莱坞大片吸引着无数中国观众的眼球。其以流畅的故事情节,或刺激或柔情的画面以及充满科幻色彩的特效使观众耳目一新。在故事内容及精彩的打斗场景的表象下,更闪烁着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正义光芒以及善及忠诚的人文主义观照。本文试从电影里折射的美国传统文化及其人文主义观照探讨《美国队长》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个人价值;个人英雄主义;正义;善及忠诚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美国队长》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科幻色彩的英雄片。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的美国青年为报效祖国,对抗邪恶而参军入伍,最后成为美国队长代表正义之师与邪恶势力抗争的故事。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一开始并非好莱坞式典型的英雄形象,最后通过个人努力与及时把握机遇,成为一名与邪恶抗争的出色的战士。这也是一部励志片。克拉考尔曾说道:“通过记录可见的世界――无论是当前的或是虚构的世界――电影借此为探知隐秘的心理活动提供线索。”[1]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的成长经历及内心活动透射出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人文主义精神之光。影片的故事流畅,通俗易懂,画面效果有冲击力。而影片所反映的文化和人性则更吸引人,让人为之钦佩与赞赏。在当今充斥着商品和大众文化的社会里,这部电影无疑让人有所思考、有所反省、有所收获。

一、对个人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

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的强调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纵观美利坚的发展历史,最早一批的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是为了建立一个脱离欧洲殖民者统治的区域。他们试图摆脱国王、政府、牧师、教会、贵族和特权阶级对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控制。那些首批移民所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对美国人的性格造成深远的影响。“通过限制政府和教会的权利及消除传统的贵族统治,这些早期移民营造一股强调个人价值的自由之风。这种‘个人自由’也是美国人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点。”[2]在美国的统文化里,个人价值的实现备受重视。逐渐,在美利坚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美国梦”(American Dream)。这“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4]。在美国文化里,个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是从未停歇的。

在影片里,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一直有入伍、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尽管他身材矮小,身体羸弱,从各方面来说都不符合入伍条件,但他依然坚持这个理想,不惜通过伪五份虚假资料和改变身份等手段实现其个人价值,能让其贡献一份力量。尽管一开始并未能如愿以偿,但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遇上了亚伯拉罕・埃斯肯――战略科技与武器研发部博士。博士认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善良、勇敢可担当其“超级士兵”试验计划的最佳人选,以对抗由德军制造的“红头怪”――史密特的邪恶力量。于是博士为斯蒂夫・罗杰斯亮起了绿灯,使其成功入伍。尽管部队的军官、士兵对这个身材矮小的士兵感到纳闷和好奇,但博士坚持认为,这个士兵将成为一个超级士兵,一个可以担当的士兵。斯蒂夫・罗杰斯并未因为周围的冷眼和嘲笑感到不自在,反倒其满满的自信和优秀的品质展示着其对个人价值坚持的肯定。

二、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

“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性与创造力,任其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势力等的钳制。”[3]在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同时,必然展示了个人主义的发展。“自由和个性一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元素已经被注入了美国英雄的灵魂。”[4]主人公们用内心的自由、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和他们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展示出个人主义的光彩。

英雄主义情结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的英雄出现,以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美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邪恶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中,正义一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正义一方便成为英雄供大家膜拜”[5]。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是以世界为己任的主人公精神。

在影片中,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在成功实现其变身后,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也开创了其个人英雄的时代。尽管一开始议员只看中他英俊的外表,让其作为带领一堆女士只做舞台表演的拉拉队队长只做好宣传工作。这无疑遭到士兵们的耻笑。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开始反思,其内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告知他这个拉拉队队长的舞台不是自己的人生舞台,与邪恶交锋,保卫祖国和人民才是其真正的目标。斯蒂夫・罗杰斯开始投入战斗。影片从对主人公从空而降,打入敌人老巢解救被俘的工人开始了对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通过一次次战斗的胜利,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美国式的英雄能够出色完成共同的责任,能够严肃地忍受困苦并进行冒险,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影片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艰险,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总会从容面对,并利用自己的勇猛、睿智打破困境,完成一次次的胜利。作为商业电影要获取观众,英雄始终是真实的、多面的、鲜活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充斥着为自由为幸福而战斗的救世主理想,也包含着对人类、民主、对社会的思考,是美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三、正义、善良、忠诚的人文主义观照

对正义的追求是人本性的反应,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与观照。“最高荣誉属于道德行为――那些可以是‘好’的或是‘恶’的,而且行为者知道其可以是‘好的’或‘恶的’行为。……行为者对其行为后果对另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尊严和幸福产生的影响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6]正义是一种对全人类的责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推动影片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红头怪”的邪恶势力的威胁下,不仅是美国,就连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灭亡的恐惧与威胁之中。此刻,必然需求与之抗衡的正义之师的出现。以“红头怪”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是战争的源泉,其为了己欲将人类发展置之不顾,是典型的反人类、反人性的体现。

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是正义、人性的化身。代表着人类对和平、对善良人性的道德的期盼。美国队长与“红头怪”的较量在深层次上则反映出人性与非人性的较量。“红头怪”的变异也反映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人性的部分退化和磨灭,以致使其最终异化为一头怪兽。在正邪的较量中,如人们期待那样,邪不胜正。最后,美国队长打败了“红头怪”,邪恶势力的消灭,正义得到伸张和弘扬,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隐喻。

“所谓善,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对人生有益、有用。……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 间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7]主人公的善是作为人性本质的体现,“在于他拥有信仰、道德和理想,这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8]3

主人公在影片的开始并非以典型的英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其貌不扬,体型瘦小。为何博士会挑中这样一位弱不禁风的小矮子担任未来的美国队长,并承担拯救美国的重任呢?这无疑是被主人公身上的善良和忠诚的品质所打动。影片中介绍参与博士“超级士兵”实验计划的士兵必须具备善良、忠诚的心才能更好驾驭身上的力量,不然只会成为另一个“红头怪”。在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入伍后的一次突然集训让博士坚定了挑选斯蒂夫・罗杰斯成为其超级士兵的最佳人选的信心。在士兵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颗手雷被扔进队伍当中。出于本能,士兵们纷纷躲避。只有主人公斯蒂夫・罗杰斯迅速扑向手雷,用身体压住手雷,以防止其对周围士兵及军官的伤害。此举赢得了博士的内心赞赏。主人公用自己的善良之心证实了自己可以拥有正义力量的坚定信念,也暗示了其日后的领导能力和奉献精神。

“忠诚在中世纪也是一种合乎神性的品质……因为它是德性,是人最内在的生命的精神。”[8]105斯蒂夫・罗杰斯的忠诚则体现在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国家的忠诚上。尽管在入伍之初,斯蒂夫・罗杰斯遭到很多的不屑和嘲讽,但他并未失去自己对其人生选择的忠诚。不管以何种形式,他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即使是在主人公被博士改造之后,也遭受着不断的耻笑。尤其是当他穿上性感的印有类似美国国旗的制服在媒体中为履行政要们为其安排的职责而高呼口号时,很多士兵对此嗤之以鼻。但是他还是忠诚地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秀。这是个人责任感与忠诚度的体现。

忠诚的另一个体现在主人公与女主角卡特特工的爱情上。在完成一次次的任务中,斯蒂夫・罗杰斯逐渐与卡特特工彼此间产生爱慕之情。在战争年代,爱情显得弥足珍贵。但也是这种背景下的爱情似乎暗示着一种鲜有未来的爱情结局。为了减小损失避免对纽约城的破坏,斯蒂夫・罗杰斯驾驶着巨型飞机冲向了海里。在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同时,美国队长也深情地和卡特特工相约共舞,尽管彼此都明白这个约会可能会永远实现不了。结局虽然以美国队长在沉睡近70年后醒来,但当他冲出病房,站在现代的纽约大都市寻找内心的她时,一句“我错过了一个约会”让我们恍然体会到他对爱情的忠诚。

四、结 语

“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就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9]电影《美国队长》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其所蕴含的对个人价值的努力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对正义之光的展示,以及道德上的忠诚的坚持无疑让这部虽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折射出美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闪烁着充满力量的人性之光。在当前大众文化流行的社会里也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再次关怀与昭示。

[参考文献]

[1]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上海:世纪图书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2] 戴特斯曼,等.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陈国华,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304.

[3] 李瑞.英语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赏析[J].电影文学,2011(10).

[4] 迟明.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J].电影文学,2011(08).

[5] 贾楠.从《功夫熊猫》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1(10).

[6] [英] R W Fevre.西方文化的终结[M].丁万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7] 搂昔勇.美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7.

[8]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9] 周引莉.中西电影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1(12).

[作者简介] 高伟华(1983― ),男,安徽淮北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徐建纲(1961― ),男,内蒙包头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美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

上一篇:说与不说 第8期 下一篇:《勇敢的心》的英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