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看电影

时间:2022-08-20 11:55:47

海上看电影

对于喜欢电影的人来说,电影节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能看到很多新老电影。曾有人说过,好电影节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很多好电影的电影节。上海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每年6月举办的电影节在当地总能制造出一种浓厚的“迷影”气氛。

电影节几年跑下来,感觉有三类片子在当地观众别抢手,属于不提前订票基本无缘型。一种是当前在各种渠道尚无法得见的新片,这类电影的尝鲜味很足,比如今年蒂姆·波顿的《黑影》和去年岩井俊二的《吸血鬼》,后者最近才准备在日本上映。如果说这类新片的抢手在情理之中的话,那另外两类的受捧就有点地域特色了,其中一类是由日韩明星主演的电影,尤其是帅哥领衔的在上海必火无疑。此外,经典老片同样备受青睐,例如每年的“向大师致敬”系列,今年特吕弗和安哲的电影票早早售光。电影节往往习惯将此类片子集中排在最后一个周末,这也为很多身处各行的资深影迷提供了便利,今年我的朋友里有一天看4部片的,也有一大早就从周边城市专门坐火车赴沪的,看片会友,不亦乐乎。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每年在上海电影节其实都看不了几部片子,一是因为忙,另外也是因为有点不在状态,要分心的事比较多。不过回忆起来,上影节期间还是有不少印象颇深的观影经验的。其中最开心的当属《功夫熊猫》。当时跑去看这部片是因为前一晚熬夜熬狠了,想找个地方小睡一觉,没想到最后是抱着肚子从头笑到了尾。影片结束时全场热烈的掌声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记得自己当时在恍惚之间也有点困惑了:不知这样的合家欢电影和我心中黑泽明这样的大师,究竟谁更接近电影的本质。

其实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往往是那些出乎意料的作品,比如当年在上海看的两部新人处女作,《公园》和《九降风》。看后者时也赶了个巧,散场时才发现一位大学老友居然就坐在我身后。当时也是第一次见到导演林书宇,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从他电影里走出来的台湾大男孩。今年他又拿着新剧本来到上海的创投,据我所知很多人还是希望他能在最初的路子上再走走看。

当然,有些记忆不只来自电影本身。记得有一年在衡山影院看《英国病人》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这家老影院的设施实在是太有1980年代的感觉了,不舒服得让人怀旧。不过,在影院重温老片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我个人的心愿是能把自己喜欢的片子在影院里再欣赏一遍,例如《七武士》,其实2007年第一年跑上海电影节时就有机会,但当时因为临时有事把票送人了,没想到就此失之交臂,成了心头一件憾事。

说起来现在在电影节上看片是越来越少了。今年在上海就只看了两部,一部是意大利的《凯撒必死》,很棒的电影。近年来柏林电影节的选片整体欠佳,但每年的金熊奖却都分量十足,前年的《蜂蜜》,去年的《一次别离》还有今年的这部都是上好佳片。另外观看的一部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新片《来自红花坂》,虽然技术出色,但故事和角色设定难掩平庸。个人觉得对创作这条路,小宫崎还是别那么执着为好,免得砸了老爷子的招牌。不过这部片对我的特殊意义在于:看了吉卜力和宫崎骏很多年,还是第一次在影院欣赏他们的作品,我想这也正是电影节的意义之一。

上一篇:好玩,不好“玩” 下一篇:贾樟柯成立意汇传媒 公布五新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