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探析

时间:2022-08-20 09:02:25

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探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加快,给居民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就业机会增多及居民素质增高的同时,也使中国“城市病”提前到来,一系列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社会矛盾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旺盛。

风景旅游区广场不同于城市广场,就其区位地势及周边环境而言,其位于景区入口处,是游客首先到达之处,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城市广场的功能外,更注重的是与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洽,以营造标识通空间,不仅要具备游客集散活动功能,而且满足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1.场地背景

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

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

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

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

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

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

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

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

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

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

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

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

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

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

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

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 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

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

12.1、经济实用

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

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语

风景区旅游区广场作为景区内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形状。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比例尺及处理手法必须因地制宜。在山区由于平地不可多得,可根据不同的标高不但可以设计不规则广场也可以设计有落差的不规则整形广场。且广场的用地性质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是风景区内文化广场的设计。根据景区功能上的功能要求而布置的,结合景区现有文化元素,依据景区发展需求,充分与现状相结合,利用现有建筑及植物,对其改造利用。游客进入景区的一个体验区,也是景区的一个形象展示。对于风景区旅游区广场的设计,其构筑物、公共设施、绿地、周围的植被等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景区的内涵,其目的是为景区造势,引人入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 下一篇: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