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舞蹈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8-20 07:40:06

地方综合性大学舞蹈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舞蹈艺术出现空前繁荣。舞蹈教育在各类高校中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低、中、高状态。地方舞蹈文化处于中间状态既具有专业性质,又不完全面向专业的层面。从课程设制看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出路都存在巨大差异。从差异中可以了解到舞蹈覆盖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专业性及非专业性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的舞蹈文化发展背景之中如何寻找适合于地区性大学舞蹈教育的发展规律,又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适合自己的舞蹈教学方针政策。

一、课程的结构突破口

所谓“课程结构”是指教育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所涉及到的课程培养目标到实现这一目标的系列的问题。从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所形成的思维惯性是:认为舞蹈教育是经验式教学方式,主要突出专业教育的技能特征,这是对课程结构的认识不足,因此现在提出现代化课程建设结构,创新性教学发展模式等,是为了优化课程结构的内部关系,以推动教学发展。

首先从学科构建的角度讲,要对师范类舞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明确以其为人文学科加以建设的目的,即借此传递舞蹈知识文化、沟通更广泛更深的艺术及其他门类学科,其次,作为师范类舞蹈专业的课程结构又必须作为培养具有综合舞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的支撑,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形成合理定位。

对师范类舞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符合学科发展的整合,它涉及到对专业课程结构外部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容纳。如:①文学古代近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史,以及代表性力说、诗歌散文等。②美学:介绍中、西与美学及对比关系,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主。⑧其他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美术等。对于这些知识门类要有初步认识并能深入其中对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内涵,以促进学生对于舞蹈感性,理性上的认识。同时应注重对培养对象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特有的洞察力、敏锐性、艺术批评等形成综合性舞蹈素养。使培养对象拓展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当专业课程内空结构形成系统性协调时,与专业课程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形成互补,以推动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整合。

二、地方性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培养目标

地方性大学舞蹈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门的艺术院校,主要是为艺术院、输送优秀表演人才或培养适应于中、高等艺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它包括面向中、小学舞蹈艺术工作的普及性传播教育,或向大众型艺术教育,如:群艺馆、艺术培训中心等大批直接与社会、群众文化产生关系的舞蹈工作。因此,它既不能盲目地追求“高、精、尖”的舞蹈培养方向,也不能让专业知识过于单纯化,只触及专业知识较浅的舞蹈层面,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的支点,在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的基础上发展适宜于地方舞蹈文化特点的特色教育,同时兼顾及侧重点、全面性和长远发展目标。何谓大众化?它代表了大批普通老百姓认可并喜欢看的舞蹈类型或作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各种舞蹈赛事频繁,人们对于舞蹈的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舞蹈形式的多样化,作品的推陈出新也要求各地市区舞蹈工作者能顺应时代步伐,重新整合舞蹈课程体系,推进舞蹈教学工作。而不能只仅仅满足于适应于普通大众的审美定势,必须根据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引导大众文化趋势向更新、更高、更深层次的文化品味拓展,因此培养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一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三、现阶段地区性综合大学舞蹈课程设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地区性综合舞蹈课程设制有一定的模式,即跟随专业艺术院校,既借鉴先进的课程模式又不满足于“全盘照搬”。

1、技术课程:①四年学制基训:芭蕾、中国舞、现代舞。②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部分节选。从表面上来看想以“面盖全”,但侧重点在哪?怎样做到以点为中心向面放射,带动线性型的发展?

2、舞蹈生源决定课程设置的方向:一大部分从中、小学从未受过任何形式舞蹈教育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未接受到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熏陶,在认知领域可谓一片空白。在高中阶段在音乐老师帮助之下,挑选有表演欲望,自身条件(身高、外形)较优越的学生进行强化性训练便报考了师范类舞蹈院校。其中有部分并不适宜于从事舞蹈工作,从(形体、舞台表现欲望、领悟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步入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是脱节。面对已经成人的骨骼再牵强地训练软、开度是不太科学的,但软开度、韧带的柔软性在舞蹈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教师要对材料、对象进行筛选,使其改变原有的动作习惯和对于舞蹈概念化认识以其适应于本校舞蹈教学模式。

3、解决方向①基训部分,第一二年肢体处于自然、松泄状态的肌肉条件,以芭蕾基训作为主课程,从芭蕾严谨、规范的“一招一式”中把学生从“无序”走向“正规”,并伴随软、开度的训练加入一部份中国舞技巧(跳转翻)的单开范训练。从而从思想上使学生对于舞蹈课程中身体结构(四肢骨骼肌肉)的初步了解和科学性认识古典芭蕾严格规范性腿部以下的开绷直与上肢舒展的延伸气息协调配合并认识古典芭蕾动作姿态由内向外发展是全方位的,是“外开”加“直立”的“十字架”式的离心与星射。人体健美符合几何构图,符合“黄金比”基于芭蕾动作姿势美的基础。

当古典芭蕾程式的动作风格确立以后,散发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在第三、四年中进入现代舞蹈技术训练和舞蹈创编,是一个从严谨到自由,从规范到宽松的教学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涉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舞流派,以训练学生自由、放松、开放的肢体,打开想象思维。编创部分,从独、双、三群舞技法入手编排舞剧、舞段及结构训练、小品编创,在操作中寻找主体意识,发现个性光辉,在教师引导下编创富有大学生气质,生活风貌,以生活,学习为主题的舞蹈小品。

其中,第二、三年增加身韵课,从徒手走到器械(水袖、剑)运用,中国古典舞技巧训练:跳、转、翻各种技巧从大一至大三根据难易程度渗透至各个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逐步提高技术难度,以增强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

②民族民间舞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民族为辅,并有效结合本地方民俗风情,结合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素材提炼具有训练价值的风俗,体态,韵律组合,发挥地区性民舞特征。

3、舞蹈理论知识的健全,对于师范类舞蹈生很重要,高考生文化理论基础较牢,学习中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课中,是理论知识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舞蹈教学法,中国古代舞蹈文化,西方现代舞蹈史纲,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以及舞蹈编导相关知识,作品赏析等都是舞蹈理论必修课。它伴随专业知识结构的深入,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

四、丰富和发展师范类舞蹈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较大的转型,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本土与世界之间的冲突与对话形成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问题,在舞蹈学科建设中以创新的姿态将传统的知识结构模式融入现代化教学之中,以追求课程结构的整体性,重新构建学生与舞蹈的关系,以超越表层意义上的“学”,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热爱”,使学生与舞蹈保持不断变化的张力,让全新、优化的课程结构与学生体验舞蹈之中产生乐趣。

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人们的审美变化而变化,探索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实验性与当代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结构建设的一个课题,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并继承发展已有的课程结构建设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拓展并针对师范类舞蹈课程结构特性,不断改革。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改进丰富师范类舞蹈专业课程建设,顺应时展,即时丰富发展课程设置模式,调整内部结构以及结构内比率关系,以人文精神,科学系统的态度建设具有师范类舞蹈专业的文化特征,推动舞蹈事业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之路。

上一篇:医疗空间视觉系统人性化设计中的色彩 下一篇:对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实践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