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绘画心理特性浅析

时间:2022-08-20 06:33:32

少儿绘画心理特性浅析

摘 要:本文从少儿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到少儿绘画中无意识、自主性、情感性等心理特性的研究,再到教育建议,综合浅析了少儿绘画的心理及相关内容。以助于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绘画水平和艺术个性。

关键词:少儿 绘画心理 特性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少儿绘画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20世纪中期,美国少儿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将少儿绘画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少儿自我表现的开始,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当时的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4-7岁),少儿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对事物的情感影响其画面的空间关系,由于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7-9岁),这一时期的少儿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的萌芽期(9-12岁),标志着少儿理智的萌芽.不仅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并发展个人与所在群体的关系.同时,他们还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会主观表现内容并出现多种风格。

二、少儿绘画反映出少儿绘画心理的几个主要方面:

少儿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少儿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少儿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绪、情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少儿绘画进行理解:第一,少儿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第二,少儿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第三,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少儿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第四,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少儿,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第五,少儿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少儿绘画,在解释少儿绘画心理特性之前,要先了解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情况,综合判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绘画来了解少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下面我们就从少儿绘画心理的几个特性来逐一分析:

(1)少儿绘画心理的无意识性:

在少儿绘画中,有一种奇妙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先天存在的无意识性。通过绘画和原始艺术可以得到证明,原始艺术与少儿艺术都有一种简略性,其共同心理是无意识。少儿用眼睛看世界,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只表现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感受(快乐),而忘记表达的技巧。这份淳朴,这份自然,赋予了少儿创作的幻觉性以及自主的冲动创作、激情创作和美感创作。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

第一,隐藏的神秘性。无意识现象,古人称“灵感”,近代美术学称为“直觉”,在研究中发现,曼荼罗是最典型的图案,它反复出现在人类所有的艺术造型之中,我们可以在幼儿的涂鸦中看到类似曼荼罗造型的“圈圈线”和“封闭的类圆形”等。这样意象潜藏在少儿心理结构最深层,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以致于我们对其认识和研究的相对缺乏。

第二,浓缩的遗传性。人脑的进化是筛选与淘汰相结合的过程,有些极为简化的形态被记忆储存,在不断的积淀和简化过程后,大脑随身带着它的全部历史。少儿的无意识就有来自遗传,在原始人的壁画和少儿早期作品中都有着想象成份,看不到的记忆中的、想象的物体都错杂在一幅平面的画中,缺乏“透视”而有着“透明性”,每个少儿都并非是空白的,他们的大脑都蕴含着高度进化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潜藏少儿大脑的无意识,去开发其潜能,挖掘其遗传。

第三,积累的丰富性。除了先天的无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少儿的后天无意识也通过沉淀转成意识贮藏起来,这样一来,少儿美术表现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就不断丰富起来了。其美术创造能力也在这种丰富性表现中逐步形成。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讲民主,尊重少儿的独特审美感受和表达,呵护童心和无拘无束的表达热情和积极性。

第四,奇异的创造性。波克特洛夫说“无意识代表真正的心灵”,少儿创作进入无意识状态,才真正涉及到少儿的心灵和情感,才是最美好的。少儿的无意识审美创造从表情、形式、意味等都充满着奇特的创造性。少儿美术活动应在民主、轻松的氛围里展开,不应指责少儿的稚和违背常理,让所有的少儿都能沉浸在无意识状态的美术创作中。

(2)少儿绘画心理的自主性:

少儿绘画的真谛是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少儿画中的自主性心理表现为少儿积极主动的表达欲望和求新求异的能动表现的动态结合。

第一、少儿绘画中的自主性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愿望。少儿绘画是艺术,但少儿从来不为了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基本符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法,笔触等。所以说,在一幅自主性绘画中也浓缩了少儿的德、智、美等多维素质。

第二、自主性是创新的灵魂。创新是对已知的知识的解构,重组,而需要思维模式的转换,自主性正是着眼于这几方面来启迪少儿的心思,帮助少儿提高绘画水平,并使作品有着新颖性和独创性,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风格。

第三、自主性绘画的发展,少儿绘画本来具有自组织发展规律,具有生成自发展的特性,教师实际上是协助少儿的主体行为,让其绘画能适时超越自我。同时也要丰富少儿的知识和技能,“画内功夫画外学”,让少儿在自主性绘画中有更好更坚实的基础。

(3)少儿绘画心理的情感性: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性是少儿绘画心理的基本特征,在艺术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古今中外许多艺术理论家都对情感的作用和地位进行过论述。如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狄德罗更强调“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少儿绘画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由于少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绘画因而成了他们一个表达自己情绪、情感以及与他人展开情感及认识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年幼少儿来说,绘画可以代替语言交流;对另外一些少儿来说,绘画则是发现和沟通深藏的、对自己和他人来说重要的感情的辅助途径。

少儿心理学告诉我们:低龄少儿的情感仍然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在他们身上是常见的。因此,在低龄少儿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带有情感性的笔触和画面。

三、促进少儿绘画心理发展的几点教育建议

知道了少儿的这些绘画心理特性,教师应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生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首先、开拓资源,开展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陶冶少儿的审美心理意象。第二、因材施教,为少儿创造良好的绘画、审美环境,重视其发展的个性差异。第三、注意体验,关注少儿画创作,引导其想象,体验和再造的审美心理意象。第四、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供多种方式,帮助少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第五、体验成功,让少儿拥有个人的绘画成长资料袋。

结束语:综上所述,少儿绘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综合的不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过程,它受到遗传、心理、环境等内在和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意识性、自主性、情感性是少儿画心理发展的主要特性,但这也只是少儿绘画心理的某一面,还很局限,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美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上一篇:浅析刑诉法修改中的权力博弈 下一篇:构建合理“人肉搜索”的问责机制和立法司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