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转向了吗

时间:2022-08-20 02:48:22

宏观调控转向了吗

近日,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即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从去年11月以来,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财政赤字规模增加……政策面连连“出拳”。据此有观点认为,宏观调控已经转向,形成了事实上的大放水、强刺激。那么,究竟应如何准确地看待这些政策的意图?

宏观政策没有转向

以货币政策为例,今年广义货币M2的预期增长目标为12%左右,也可能略高一些,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降息、降准主要是防止货币政策被动紧缩,维护货币政策的中性或稳健性。

降准是为保持货币供应量平稳适度增长,最近降准一个百分点,只是大致对冲外汇占款少增所带来的影响。

降息是为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去年以来CPI持续走低,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就会上行。

有定力,也要有活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

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方面,应保持政策定力,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而应把握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当经济运行接近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就要实行定向调控,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去年以来,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实施了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措施,明确指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最近这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普降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体现了定向调控的一贯思路。

另一方面,也应处理好定力和活力的关系,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框架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保持定力不等于固定僵化、自缚手脚、无所作为。应当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有专家认为,央行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补充流动性,引导利率水平下行,正是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积累、被迫“放水”的尴尬境地,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今年调控方向已明

对于今年的宏观调控,政府工作报告已定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 这些表述为今年宏观调控奠定了主基调,指明了方向。在稳定宏观政策取向的基础上,要切实把握并落实好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货币政策松紧有度。

尽早预判,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为应对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可能出现的短板,需要宏观政策及时到位。这就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能力和监测能力,根据宏观经济变化及时预调微调。

有效发力,充分发挥公共项目投资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双引擎”已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一动力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要继续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比如,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支持薄弱环节。

深化改革,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新常态孕育新机遇。要释放更大的发展能量,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释放改革红利。(据《人民日报》)

上一篇:非洲孩子在吴桥 下一篇:海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