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喜欢数学

时间:2022-08-20 02:30:49

怎样让小学生喜欢数学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是当前教师应攻克的一个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一、借助生活情景,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对一些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是同位,假如没有A同学,你能说B同学是同位吗?同样的,没有B同学,你能孤立地说A同学是同位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因数和倍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开放性地去探究、发现新的有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笔者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是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投影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一个形象的感知;二是自已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各自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三是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哪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圆的周长不通过测量,你能想办法算出来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成就感,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原始动力。客观地说,满足所有学生的成就感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区别对待,采用“登门槛效应”,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教师要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当学生真实感觉到自己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时,内心所产生的巨大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由此带来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更是不可估量。

当前形势下,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1.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 2.山东省邹城市凫山街道东沙小学)

上一篇: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谈初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