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经济效应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时间:2022-08-19 11:13:36

城镇化经济效应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系统梳理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发现城镇化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应。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借助经济结构调整契机,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充分发挥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国际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17-02

党的十强调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标志着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城镇化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转变发展方式。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1.美国的城镇化。自1830年开始的美国城镇化进程,是典型的市场主导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如影随形,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30―1880年的五十年,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为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率低于30%;第二阶段,从1881―1960年的八十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为工业化中期,机械、化工、钢铁等成为主导产业,城镇化率迅速攀升。同时,随着小汽车的逐渐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扩散,出现了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趋势,城镇化率由1880年的28.2%上升到1960年的70%;第三阶段,1961年以后,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一阶段为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占比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这直接导致了城镇化率快速上升到70%,但增长速度随着时间推移而缓慢下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人口呈现减少趋势,逐渐向偏远的农村和小城市迁徙,城镇化率由1960年的70%上升到2010年的82.14%。

2.日本的城镇化。日本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从明治维新以前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的基本形成,再到至今的稳定期,日本的城镇化经历了起飞(1898―1946)、震荡(1946―1955)、高速发展(1955―1975)和稳定(1975年以后)四个阶段,历时上百年。

从日本城镇化发展来看,主要依托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东京、名古屋、大阪这三大都市圈虽然国土面积只占日本的14.4%,但却构成了城市化的主体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人口集中度不断上升。从1955―2005年五十年之间,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增长相当于同期日本全国人口总增量的82.2%,三大都市圈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由36.9%上升到50.2%。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岛都市带内。日本的这种城市集中发展模式,既是适应了岛国的地理位置,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3.欧洲的城镇化。历史上,欧洲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的。在工业革命前,欧洲各国城镇化发展比较缓慢,但在产业革命推动下,欧洲各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其中英国城镇化发展迅速。1851年,英国城镇化率达到51%。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至城市,英国农业劳动力比重明显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大幅上升。此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借助工业革命,开启了城镇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使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到1950年,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基本超过50%,如法国在1931年城镇化率就达到了51.2%。到1975年,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基本达到70%以上。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进入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阶段。资料显示,1975―2000年,世界城镇化人口增长了12.97%,其中发展中国家贡献了近90%,而在1950年前,世界城镇人口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占到了70%以上。

与日本空间集聚模式不同的是,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和法国,都非常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一方面,城市分布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如德国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 70% 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 70% 的就业;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此类城市的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经济发展程度高,功能区划分明确。

二、美、日、欧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大批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他们对工业品和各类服务的需求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引致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各国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从美、日、欧城镇化进程来看,其城镇化发展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日本为例,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发展迅猛,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二战以后,制造业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从1950―1970年,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增加了17.6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工业型低技术要求的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作用突出,1954年,日本共有328.15万个中小企业,从业人数1477.58万人,到1971年,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 040 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面临新起点,新技术的推广和改进,使得劳动力从制造业中逐步解放出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到2013年,该比例仅为22.31%,比1970年下降10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迅猛,到2013年,就业比重已达72.65%。如果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是工业化的产物,城镇化只是顺应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则可认为是城镇化发展后为适应城市集中、人口集中的天然需要。

2.对消费的影响。一方面,城镇化将农民的消费欲望转化为实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对非城市居民存在着“示范效应”,无形中使得内在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

以经验数据为例,在美国城镇化发展高速期(1860―1930),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5%左右提高到了29%左右,Burk,Marguerite C(1961)把城镇化看作是仅次于收入的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Robert O.Herrmann(1967)利用美国农业部的有关数据,将1955年的4 556个家庭作为样本,并将其分为城市居民、农村非农居民和农村居民三类,系统研究了食物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证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

3.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个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一般只占总人口的2%~5%,农业已经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如在美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1860―1930年,其农业就业人口与工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59∶41变化到25∶75,到1980年其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3.5%,而其农业增加值则从1860年的15亿美元提高到1930年的88亿美元,人均产出大幅提高。根据田明、李睿(2012)的研究结果,1860―1900年,美国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下时,城镇化与非农化提高速度基本一致,当城镇化率超过40%时,即1900年以后,城镇化和非农化的速度会一高一低相互交替,整体来说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现代化。

三、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是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切实提高农民“市民化”后的生活水平。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增长型城镇化转变为民生主导的城镇化。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多地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强调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促进农民城镇化、农产品商品化,扩大交易范围,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能够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就业和居住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读书和定居问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多的照顾。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弱化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激发城乡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

二是借助国内结构调整契机,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从我们总结的国外经验看,第二产业是初期城镇化最重要的推动力,但到了城镇化后期,工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减弱,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集聚效应,促成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在进入中后期阶段后,产业的转型升级效应超过了集聚效应,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十以后,中国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因此,要抓住宏观战略目标,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合理规划、有效布局,推动第三产业加快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6).

[2]马兴节,陈通.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

[3]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4).

[4]田明,李睿.就业结构转变与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2-18

作者简介:高蕾(1979-),女,江苏南京人,中级经济师,从事金融机构管理研究。

上一篇:母猪产死胎的原因及综合防治 下一篇:农业机械的维修及冬闲存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