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核心,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价的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08-19 07:15:03

以能力为核心,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价的改革与探索

从剖析传统的幼师理论课考核方式入手,结合中职幼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实践,围绕“以能力为核心”对中职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幼师成绩评价专业能力核心为了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价模式,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能力,笔者立足本校的教学评价实践,对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传统幼师专业理论课成绩评定的现状与弊端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剧他们的厌学程度。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评价中尝试进行了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出勤纪律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后来又增加了实践考核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基本上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但却暴露了很多问题:

1.关注学业分数,忽略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学业分数层面,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考试内容也过分依附于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很多学生的惰性。

2.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是幼师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培养和评价中,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评价比较重视全面,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比较笼统,造成学生重理论,轻能力训练的现象。

3.评价的内容、方式相对单一

考核评价内容仍拘泥于书本,考试的题型死板不灵活,虽有过程评价,但也只限于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

4.评价操作不科学不规范

如理论考试内容不确定,哪些是应考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全是老师说了算,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践考试内容比较随意,不能全面测试学生的水平,评分不能客观公正又效率低下,难以抉择。

二、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成绩评价的探索

(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制定幼师教育理论课程考核标准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幼师生的内在要求,依据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我们把幼师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十种能力。三大类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专业技能、教育实践能力。十种能力包括:书写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弹唱能力、儿童舞创编能力、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教育设计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育评价和反思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拓展能力。在十大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

(二)开展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学习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平台。在评价中我们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1.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评价

幼儿教育理论课内容抽象枯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激励性的课堂学习考核评分表,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找到个人不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学习评价的主体。

2.加强课堂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活动不仅是幼师专业课的学习方式,而且对理论课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中,通过上台讲练、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热点辩论、模拟教学等课堂实践活动,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表现作出反馈,既有口头的评价,又有激励性的加分,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能力的评价,也弥补了理论课学业评价内容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成绩评价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1.尝试作业形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除了常规性作业,我们还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报告、资料收集、制作手抄报、社会调查、见习和实习也纳入平时作业考核。

2.在考试中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不断压缩减少传统的试题形式,增加辨析、材料分析、教育小论文和心理小论文写作、幼儿教学活动片段设计、教学活动模拟等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根据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要求和中职幼师学生特点,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分为:课前提问、课堂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期末考试。

1.课前提问占5%:每次课前由四名同学回忆总结上节内容,通过课前提问考核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

2.课堂学习表现占20%:老师和科代表根据课堂学习评价表记录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加分和扣分。

3.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等占25%: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4.课后作业占10%: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章一次的课后作业,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5.期末考试占40%。

在评价中,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毕业总评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个人、小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作业完成,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促进了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梅.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2,(02).

\[2\]傅洁明.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09).

\[3\]洪邦林.职校学生的评价问题浅谈\[J\].素质教育论坛,2009,(10).

上一篇: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仪器和技术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