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时间:2022-10-07 11:45:51

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较贫乏的现实,笔者结合数学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数学教学目标,提出以培养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途径。

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一、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现状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对于同一个问题沿着新的方向去思考,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笔者对山东协和学院2013级理工类高职专科100名同学进行了创新性学习素养问卷调查,参加人数共100人,调查发现;5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欠缺创新能力。遇到难题有45%的学生“等老师讲解”;35%的学生不反思;20%的学生偶尔反思。笔者的这一调查结果与有关统计资料的显示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极深,唯师是从、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贫乏,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淡薄、质疑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为教学目标,利用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及数学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以判断、推理为前提,通过非常规性的逻辑线索和认识轨迹,产生有创见性的思维成果。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组织学生参加多种数学竞赛,使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造型人格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的教育任务。总之,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发展的,而这其中数学教育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将创造性思维培养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笔者在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特点和创造性思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协和学院2013级理工类高职专科3个班级展开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践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创造能力,还可以影响到其他领域(如后继课中的应用)。为此提出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几种有效教学途径。

1.加强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对科学的知识,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产生的原由,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上,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导数与定积分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由它们的现实世界客观现象――找出本质――抽象概念――建立模型进行过程式教学。

2.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一些学生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难懂的学科。正是这种观点存在,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数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也存在着美,数学的美主要表现在其简单、对称、和谐、奇异及应用等诸方面,美学创造心理学认为:美的意识能诱发创造直觉,产生解题的方向感,数学创新其实质上就是对数学美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美的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探索经历时曾感慨地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这就告诉我们:与智力相比创新能力还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的制约,对相同智力的学生来说这种非智力品质的差异,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以史激情,适时地结合数学内容介绍数学史中的历史典故和国内外数学家的在追求科学真理中动人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以趣激情。在数学教学中可适时以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如在讲导数的性质时引入一句广告词“商大物流导数永大于零”以此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活动,可见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

4.在解题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解题教学,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放开思路、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在解题中教学中可注意下几方面。

(1)解题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向思考

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数学结论的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所以,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时刻,善于提出猜想,将有利于解题方向及解题思路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想、多向思考。

(2)解题中创设问题背景寻求解题思路

在解题中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背景,启发学生探讨,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与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因此,选择典型问题,设好问题背景,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也就成了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

(3)解题中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善于思考,在创新能力从意识到实践的形成阶段,每个学生身上都是优点和缺点同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钻研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章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概念、定理是什么含义,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如何运用等。有的是教材为回避某知识点而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

教师在讲解时故留漏洞,引导学生在“百密一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时故意疑问,露点破绽,也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应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以提出问题或变换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编拟新题等。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当今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未来的建设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开拓性、独创性、探索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师就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思想,研究现代教育理论,自觉地把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作为自己教育的最高目标,积极实践,大胆探索。

参考文献:

\[1\]邱绍军.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教育研究,2011,(35):110.

\[2\]张清年,叶晓枫.大学数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7(4):150-152.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单尊.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01,(6).

\[5\]周菊玲.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本文系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学竞赛环境对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项目编号:XHXY201317)。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