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法,学习语文的法宝

时间:2022-08-19 09:02:33

比较探究法,学习语文的法宝

【摘要】运用比较探究法需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比较探究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学习;比较;探究

语文学习,纷繁复杂,浩如烟海。学生学习时即便用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对语文知识还是识记不牢,对文章理解也粗糙肤浅。因此,笔者在此特别推荐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探究法。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比较近义词,体察词语的细微差别

比如:奇妙和巧妙。奇妙:侧重在稀奇,多形容令人感兴趣的稀奇事物或现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句:这篇中考作文构思奇妙,评卷老师大加赞赏。巧妙:侧重在灵巧,多形容人的办法、言行、技艺等抽象事物。例句: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词义的轻重、适用对象、使用范围、词语的感彩等角度比较近义词的差别。

二、比较字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妙用

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语言文字的奥妙。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写作时,由于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因而决定作品语言风格不同。在研究课文时,可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作品语言风格。比如,《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而身为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的《信客》的语言却是那样质朴而典雅,警辟又畅达。

三、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

不同的题材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但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柳宗元的《江雪》又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污的蓑翁形象;的《沁园春?・雪》却借景抒情,高唱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赞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四、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虽然新课程标准里教材的安排淡化文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非常有必要。我们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一定要把它和《夜宿卢沟》做比较。我们会发现: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通过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更深层理解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复习,也可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发,写作时不至于写得所谓“四不像”。

五、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当然,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把比较探究课放在第二课时。

2.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比较探究文本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

3.大力倡导发现性学习方式。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是新世纪语文教师最有价值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徐爱君.关注学生语文学习需求,激发语文学习源动力――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对策[J].科教专刊,2012(2).

上一篇:德国的家庭教育: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下一篇:高中物理的入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