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19 07:45:1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击越来越强烈,这种形势下的农村教师该如何适应,本文作者从一个农村历史教师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应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先易后难,努力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农村教育 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对于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前些年还显得有点陌生和神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两年突然爆炸式地涌到大家面前,无动于衷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是面对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少有些手足无措,而对于那些年纪偏大又没有电脑基础的老师来说,更是有点无可奈何。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根据从事农村教育的实际,以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谈谈在农村学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从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诞生到现在才二十几年,而多媒体教室进入城市中小学也不过十年。可现在中东部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宽带、光纤直达其中,发展速度是飞快的,且还将以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速度向前发展。以我为例,网络进校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网络进教室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农村也已经提上日程,固守“一支粉笔,两片嘴唇,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已是螳臂当车,漠视甚至排斥网络技术更是于事无补。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1]这绝对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厢情愿或行政命令,而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看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容易理解的,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只想特别强调一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全面展开,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优势。还是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过去对这方面的教育往往注重于说教,且内容陈旧,缺乏情景渲染,常常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教师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播放《卢沟桥事变》、《血战台儿庄》等有关内容,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瞬间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强烈感染,在残酷的战争中思考人类的命运,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三、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

很多农村老师也许会说:“道理我也清楚,可我为什么怕进多媒体教室呢?”广大中青年教师是有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愿望的,但就是缺乏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现代应用技术,专业技术性很强,必须多加操作训练,而且需要他人不断指点。往往学习者遇到一个拦路虎,如没人指点,就会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因此,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使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可就是费时费神。不错,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但是也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当你对一些技术掌握熟练后,就不会有费时费神的感觉了,尤其是当你看到教学效率大为提高时,就会油然欣慰,会觉得前面的付出是值得的,会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获到莫大的成就感。因此,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四、先易后难,逐步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

农村教师不能畏惧多媒体教室,应该不断尝试着进入,试着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上课,哪怕开始只是播放一段历史录音或是一段历史录像。记得我第一次带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是上有关希特勒上台的内容,只是把从网上寻找并下载来的一段希特勒的演讲片段放给学生听和看。虽然只有两三分钟,虽然学生听不懂德语,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涨的,似乎突破时空的限制回到了当时的现场,感受到了当时德国人的狂热和希特勒的蛊惑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二战的欧洲策源地为什么会这么快地在当时的德国出现进行分析,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这节课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多掌握一些多媒体网络技术,让课堂活起来。那节课后不久,我就在多媒体教室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这一课,这一次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往年在上这一课时,我总是在黑板上画很多圈圈,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等,显得十分凌乱,世界地理知识欠缺一些的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我所用的讲解时间过多,因此,一节课时间只能讲解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西线的形势这些内容,而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内容只能留待下节课了。而这一次我在多媒体教室里,把这些地图以大屏幕的形式呈现,既节省了时间又清晰可辨。我还在彩色历史地图上稍做了一些处理,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颜色的变化等,通过这种表象的动态效果,让整个地图活动起来,让学生对行军线路、地理位置、经历的战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进而尽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而我准备的一节课内容也能悉数完成。在这学期重新教授这一课时,我又更进一步,所有的板书都采用图表演示法,抛弃了传统的板书提纲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在用结构图示演示板书的同时,穿插讲解、影视资料、地图和其它材料,使整个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教学效果又明显进了一步。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多媒体教学过程是一个摸索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勤学多问,不断进取。

五、走出误区,迎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挑战

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让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中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喧宾夺主只能适得其反,不管将来的多媒体科技繁荣到何种地步,教师的光芒在三尺讲台上应该永远不会被淹没。”[2]这句话非常辩证而中肯地道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网络的辅助作用关系。可是在现实中,有些老师却把多媒体计算机当成课堂的主角。在多次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使得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像一台容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最应注意的就是如何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转变。我们运用多媒体,不仅是满足教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并刻意追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3]而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那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以有利于学生有时间思考,以有利于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一条新路子。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悄然来临,有关这方面的探索讨论方兴未艾。置身这样的浪潮中,是“坐以待毙”抑或“随波逐流”还是做“冲浪高手”就要看我们的选择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3]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对我国电子商务现状的认识 下一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