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长与古代基层灌溉水利管理

时间:2022-08-19 03:32:01

渠长与古代基层灌溉水利管理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水资源的管理就是我国引水灌溉农业地区区域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以渠长为中心的基层水利管理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渠长是北方引水灌溉农业地区处理基层水利事务的核心力量。《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京畿有渠长、斗门长。”渠长这一称谓因地区、职级说法存在一定差异,如管水乡老、水利乡老、水利老人、渠正、渠长、 水利、渠甲、水首等。

渠长的运作推举方式

渠长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轮流担当。渠长一方面承担着维护灌区水权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的机会,为了防止渠长因水营私,无端生滋,对于渠长当选人员具有各种规定。

谁来当渠长?各地具体规定不同,但多注重家道、人品、能力等。《唐六典》“都水监”条中记载“每渠及斗门置长各一人”,其注云“以庶人年五十已上并勋官及停家职资有干用者为之”。这就说明作为基层的水利管理者,渠长和斗门长应该由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庶人、 勋官和赋闲官员担任。山西《重修通利渠册》中对选举渠长的规定是“务择文资算法粗能通晓,尤须家道殷实、人品端正、干练耐劳、素孚乡望者,方准合渠举充”。由此可见,选择渠长的基本原则大体上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为“家道殷实”, 一为本人能孚众望。

如何选举渠长?一般情况“公推”“公举”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推选方式包括逐届临时推举,符合资格条件者依次轮流,或是“签选”。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情形下,并非由全体相关水户直接选举,而是在“合渠公举”的名义下,由渠道各受益村的一些“代表人物”聚议推举出来的。

渠长的任期有多长呢?一般情况下“治水之长,一年一更”,也允许“蝉联接充”。山西《洪洞县水利志补》录《涧渠渠册》规定:“本渠渠长二人 、沟头三人 、巡水三人 ,一年一更 。”《普润渠渠册》规定:“每年各村公举有德行乡民一人,充为渠长。”《均益渠渠册》规定:“每年掌例按册内夫头名次一位轮膺。”《晋祠志・河例》规定:“各河渠甲一岁一更,不得历久充当 。 ”《民勤县水利规则》第二十六条:各渠渠长由水利委员会遴荐县政府核委,岔沟长副及渠干事由渠务会议公选,呈请县政府核委,任期均为一年并得连任一次或二次。从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大多数地方采取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更换渠长的方法。轮番更换渠长既是防范水案、擅权营私的举措,同时也是上、中户间平衡水资源管理权的办法。

渠长的水利职责

清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载:“若无专管渠道之人,恐使水或有不均,易已滋弊。”可见选拔专职、尽责的渠长进行水利管理,对引水灌溉地区公平用水、化解水利纷争以及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见,渠长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处理基层水利事务,如渠道修建与维护、分水与均水、议定水规,以及处理水事纠纷等。

(1)渠道修建与维护。渠道疏浚是渠长的重要职责,通常情况下渠道疏浚修缮工作由渠长负责,较为大型的或者比较重要的灌区枢纽性节点工程由渠长上报县衙,由县府主持修建,耗银比较多的时候,县府还会拨付一定的经费支持工程建设。基层小型的灌溉水利工程的修建、开凿、疏浚等工作往往由基层的渠长发起,“近渠得利之民,分段计里合力公修”。一般情况下,修建小型渠坝所需经费由渠长和受益区民众自行筹集。修渠筑坝后,“各坝水利乡老务于渠道上下不时巡视,倘被山水涨发冲坏,或因天雨坍塌以及淤塞浅窄,崔令急为修整不得漠视”。可见,渠长还需要承担渠道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险情,确保渠道通畅。渠道管理工作也因时而异。如春季清明前后,渠长带领民众挑修渠道堤岸,遇有溃决以及渠道淤积水流不通,以及渠沿堤岸颓壤时,随时用柴草、树枝、沙石加以修补,以备开渠。雨季到来时,如遇水涨或闸坝坍塌、渠水泛滥,则“需巡查修筑”。秋收后往往集体修浚渠坝以备来年春耕。冬日风多,“或飞沙堆积沟渠壅塞,则加以挑浚”。

(2)分水与均水。水资源分配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灌水时节分水与均水是灌区内部社会治理的头等大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和问题,偷水盗水而引起的纠纷常演发为械斗。《广平渠渠册》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梁家庄大户马致恭等“横筑截垫, 霸水坏渠, 害及万姓”,由经总渠长王荣先将其控告于官之事。一般情况下,开渠分水时节,渠长全面负责分水事宜,县府和地方士绅代表也会亲自监督。分水时渠长根据事先订立的水规进行,确保水量分配公平。有的时候渠长还会派水夫在分水堰口下游监督。《敦煌县志》记载敦煌县分水过程如下,“渠正二名总理渠务,渠长一十八名,分拨水浆, 管理各渠渠道事务,每渠派水利一名,看守渠口、 议定章程。至立夏日禀请官长带领工书、渠正等至党河口,名黑山子分水,渠正丈量河口宽窄、水底深浅、合算尺寸、摊就分数,按渠户数多寡公允排水,自下而上流浇灌,夏秋二禾赖以收稔”。

(3)订立水规。水规是公平用水的制度保障,议定水规成为渠长的另一重要职责。一般而言,水规的议定需由渠长、绅耆、士庶代表等共同商议决定,县府一般不参与,水规议定后还需上呈县府。为确保水规的有效性,往往刻水规于石碑之上,立于水渠之旁。如果水规遭人破坏,致用水混乱,于是合渠绅衿、农约、渠长、坊甲等人“公到会所”,重新议定。水规议定之后,下游支渠水利还需不时劝谕化导农民“不得强行邀截混争”,遵守水规,防止民众强占混争水源。

(4)处理水事纠纷。渠长在水利纠纷的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水利纠纷的调处,实现用水秩序的和谐和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在比较枯水的年份,不遵水规、违规浇灌之事多发。民众对分水一事亦甚为重视。公平分水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重大事件。历史上陕甘地区水利纠纷是当时诉讼事件的主体,“河西讼案之大者莫过于水利,一起争端连年不解,或截坝填河,或聚众毒打,如武威之乌牛高头坝,其往事可鉴已”。一定程度上,水利纠纷成为当时当地社会矛盾的主体。这样一来,渠长作为主管分水的基层官员处置水利纠纷的责任日益明确。《镇番县志》对渠长处理水利纠纷的基本原则记载道:“夫河渠、水利固不敢妄议纷更,尤不可拘泥成见,要惟于率由旧章之中寓临时匀挪之法,或禀请至官,当机立决,抑或先差均水以息争端,毋失时、毋偏枯斯为得之,贤司牧其知所尽心哉。”即渠长在处理水利纠纷时,既不能随意妄议纷争,又不可拘泥成见,需在“率由旧章”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赋予渠长在水利纠纷处理中较大权力。日常小型水利纠纷由渠长根据水规全权处理,若水案较大难以断决,则需上奏官府,由渠长作出案件报告报呈县府批示,其总的原则即为“毋失时、毋偏枯”。

总体而言,古代渠长的职责明确且具体。一地的水渠名目、里数、如何修渠、在哪里修渠、分水、日常修浚、水利纠纷的调处等皆由渠长具体负责。而州县长官则为督率者,如农闲时监督分水、批准修渠、拨付水利经费等。就像《甘肃通志稿》所载,渠长“应查明境内大小水渠名目、里数造册通报,向后责成该州县农隙时督率……或筑渠堤,或浚渠身,或开支渠,或增木石木槽,或筑坝蓄泄务使水归渠中,顺流分灌,水少之年涓滴俱归农田,水旺之年下游均得其利,而水深之渠则架桥以便行人。其平时如何分力合作,及至需水如何按日分灌,或设水老、渠长专司其事”。■

上一篇:让SDGs融入玫琳凯的价值创造 下一篇:将挫折踢出人生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