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时间:2022-08-19 12:11:25

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摘 要:时下,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众说纷纭,使得语文教学领域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所致。当前语文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认识的肤浅和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事关重大。笔者从现象与本质、特点与性质、性质与本质的关系上谈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程 教学 创新途径

一、“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我们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指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内部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作为本质,它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所以我们常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显著特点,不可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同理,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基础性、交际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等,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只有“言语性”才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言语性”,并不排斥其显著的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因“言语性”的存在而存在的。“言语性”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最核心的、本质的属性。

首先,要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差异。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语文”的内涵,“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这里使用“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所以,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

“言语习得”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言语习得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习得”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但是,语文和外语的区别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思维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新形势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应站在言语的立场,用言语习得的思路设计语文课程问题,用言语习得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代语文教学的本质区别。

上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从古诗词的“细读”看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