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教育魅力 用爱创造教育奇迹

时间:2022-08-18 10:45:42

用心感受教育魅力 用爱创造教育奇迹

教师,曾是学生时代的梦想;教师,亦是数次梦中未来的自己;教师,更是现在引以为傲的职业。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都说“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这项科学与艺术集一身的特殊工作中,我一直努力地用爱和期待温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心感受教育魅力,用爱创造教育奇迹

感悟一:让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

班里有个女孩叫依×,性格文静,学习成绩也很好,只是有点缺乏自信,总是会脸红害羞。她是需要改变的。一次,学校要举办吉尼斯挑战赛,其中有一个项目叫“穿珠引线”,要求参赛者在一分钟内,用一种很细的丝线穿珠子,数量多者为胜。这是一种极其考验耐心的游戏,在课间练习时,我发现依×的小手最麻利,同学们也有目共睹。所以,报名时,我们都推荐依×去参加,我也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鼓励一下她,但她的反应和我想象的一样:一直摇头,不愿意参加,后来得知是因为担心得不到名次。于是,我便每天陪她练习或者让她和其他同学比赛,而她也总是最快的那个,就这样,“第一名”的依×慢慢地有了自信。比赛那天,她也不负众望,获得了年级的吉尼斯之星。从那以后,依×变得自信许多。看到她在学校举行的各类知识竞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在联欢会上自信大方的表演,我有一种成就感。

的确,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但似乎也会有一片“自留地”,那里住着不自信、恐惧和担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尝试成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开辟那块“自留地”,在不断的尝试成功中树立自信,让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

感悟二: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寻求属于他的一扇窗

龙×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爱劳动,经常见义勇为,可就是不爱学习,课间追逐打闹、闯祸总有他的份。慢慢的,班里的孩子们开始疏远他,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甚至将他定义成“坏同学”。但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特有的闪光点,他也一样。一次课间,我带学生去操场的空地玩沙子,虽然在活动之前,已经讲好规则:游戏结束后要把工具归位。但当活动结束,学生都忙着地把工具放到架子上就跑去站队了,并没有将工具归回原位。此时,我却发现龙×正一个一个地按照功能、颜色给小工具分类,然后再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我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待龙×将所有工具摆好,还悄悄地提醒其他同学一起观察。那件事后,我大大地表扬了龙×,他异常兴奋,因为他得到了全班同学持续两分钟的掌声,还有一个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趁着他热情不减,我还经常分配给他一些小任务,而每次他都能圆满细致地完成,看到他为班级的事情跑前跑后,逐渐得到同学们的喜欢和支持。最令人高兴的是,他的改变也体现在学习中,成绩稳中有升,越来越优秀。

其实,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具备优良的基因,优良的基因就像种子一样,能否发芽、成长并最终开花,还要依靠我们的寻找和引导。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分析他不爱学的原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改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他独特、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寻求到属于他的那扇窗,让其走上“他应该走的那条路”,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感悟三:“空白罚单”,给学生最柔情的期待

一次语文写字课上,我在黑板上示范写完字之后,再次强调生字的重要笔画,几名学生没等听完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写字,上课时我只是用眼神警告了一下。到下课后,我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商量如何处理他们几个人的问题,有同学提议,让他们回家以后写“罚单”,把刚才课上的生字写在一张纸上,而这几名学生也同意了这个惩罚。但是也因为这件事,这几个孩子后来的情绪都很低落。紧接着,我在班里宣布了新的惩罚方式:明天上交“罚单”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写满这节课的生字;第二种是“空白罚单”。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能够保证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误,就可以不受罚,交空白的“罚单”。第二天,只有一名学生交了写有生字的,其余的孩子都是空白的。而最大的收获是,自那以后,这种错误就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

当学生面对惩罚时,改变他的行为有两种方式,主动和被动。在被动状态下,学生是在一种恐惧或者“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屈服于我们的惩罚,这种情况下的改变不是自愿的,是被强迫的。而主动改变是在学生理解并认可惩罚行为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感到后悔甚至羞愧,而自己愿意改变。这样的结果是事半功倍的,因为我们要的不是那一张张布满生字和恐惧甚至厌恶的“罚单”,我们要的是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弯下腰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心平气和,聆听花开的声音。漫漫长路上,给予可爱的孩子们最温暖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用爱和期待温暖学生的心灵,用心感受教育的魅力,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吴开明.小学德育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C],2015.

[2]李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

上一篇:动手操作,让单位换算不再闹笑话 下一篇:让心田多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