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工作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20 04:49:43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1

(作者王占民)

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虽然短暂,但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却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话题。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决定不了身边会出现哪些人,会遇到哪些事,但我们可以决定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想决定以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为人生的幸福打下基础。只有用心去工作,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由此我想到了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三心”:

第一,“责任心”,即对工作的责任感,是一种自觉自愿干好工作的态度。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尽其责。”虽然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责任有大小之分,但要把工作做的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只有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才能谈得上“敬业、尽职、尽责”。

第二,“敬业心”,敬业敬业一定要敬重自己的事业!只有怀着一颗敬重自己事业的红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有“责任心和上进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现的仔细、认真,俗话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对待工作的“细致、细心”就是“敬业”的一种表现。

第三,“事业心”,一个人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心理状态,就会把日常工作当做事业来做,会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所干的工作当中。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也能从事业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总之,工作中处处留心,处处用心,不但是一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态度。长此以往,我们不但能收获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会拥有一项高效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受益终身!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2

1.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穿得要得体,仪态要大方,话语要亲切,在课堂上,要有饱满的情绪、丰富的感情,使课堂变得激情、生动。2.教师态度要宽容。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说出许多意外的“见解”,有的与我们学习内容没有一点关系,有的却是相悖常理的;但如果不是有意捣乱的,只要是学生在思考的,教师就应该去耐心而倾听。只有我们善于去倾听了,就会抓住学生的灵感,这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1]。

二、教师要关注班级的建设

1.关注学生的学习。在班级中,对于教师,往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但大多数老师,尤其只关注的是学困生,以及在班中的学习好的学生。对于学困生,通过个别辅导去加强,而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能做到适当提出要求,做到因材而施教。这就是所谓的“灰色”学生,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觉到,即有老师的欣赏、关心,这样他们就会学习而取得更大的进步。2.关怀学生的身体。在班中,有一些孩子的身体不好,即因为这个而落下了作业。作为教师,首要关怀的是他们的身体,通过询问而及时去了解一下,以及与家长联系一下,这样,使得学生感到老师在关心他,而学生会很感动。3.关心学生的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学会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去发现学生内心变化。往往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的困难而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而有的是因为家庭的矛盾;还有的是因为迷恋上了电视、游戏等,所以,教师都要与他们随时进行沟通,取得联系,为了所有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而学习、生活。4.重视情感的投入。在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作为主导,尤其在教学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应,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所有的教育者应学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描绘,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以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把大学生的情感达到一致,从而,让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真正达到好的效果。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候,尤其在创新的过程时,注意在学生之间,以及师与生之间,注意在情感方面的交流与表达,从而,使得教育工作变得很宽松、很有趣。5.构建思想工作网络体系。信息技术在逐渐的向前发展,在小学,应该把网络的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抓,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用网络工具来进行工作和学习。让思想工作变得优化、创新,这不愧是一个很好的条件[2]。

三、如何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

1.老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阅读训练应该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练习,为了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思想和感情、以及培养学生阅读的感觉,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而在本册教学中,朗读的训练仍是重点,即往往放在课后第一练习题而进行。为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通过知识的积累而不断进步,使得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去朗读。在本册教学中,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同时,通过词、句的积累,而提高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能力。2.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领略语文课文的情感。对于教学语文教材,依据是课文的内容、文体的特点,来进行导语训练,以及课后的习题等,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即其主要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精读课文,往往采用很多方法:第一种方法,通过重点是词、句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种方法,把阅读放在生活的实际中去进行,在其中去思考、联想、想象,以及对阅读的内容去分析、归纳,即对课到有条理、有思路,从而,能够很好把握课文的思想和感情;第三种方法,使得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即带着情境去读课文,带着感情去领会课文内容中去,从而,真正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培养了自主的学习意识,学生能够自主去完成学习任务,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得到结论,而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点拨,与此同时,老师要理解学生的见解、体验,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难问题的方法[3]。3.在精读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其方法。对于阅读,除了理解语文内容外,还要会领悟作者的感情,以及作者的表情和表达的意义。对于语文,要重点教会学生的领会,有两点:第一点为让学生学会说明文的基础方法;第二点为能够去领会句子的内在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

对于略读课文,从教学本身来说,我们把读作为主体来抓,而略读作为一个补充;对于略读的指导,按照提纲、挈领,结合略读教学的要求而进行,这往往不同与精读,对于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要做到理解内容,其要求没有精读的高,即粗略知道文章的大意,而往往在把握住重点、难点后,学生才能理解主要的内容,而对词、句的理解不是重点的内容。而在方法上,教师要敢于解放学生,让其应用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到略读课文中,即自己去读懂课文。在今后大量的阅读中,逐渐学会读书的方法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从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开始培养,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书上,要勾点、圈画等,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数量提出要求,对于教师,要那这个当成主要的任务来抓,只有学生通过一定阅读量,才能保证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反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行。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五心方法;服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担负起了较为重要的高校教育职能。在当今互联网普及时代,高校读者的需求也随着其自身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期望也日益上升。对于图书馆而言,在“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强化服务理念下,如何提高服务质量?采用何种服务方式能高效、显着性地体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经过在工作中长时间的观察与总结,认为唯有真诚服务最能展现服务之本。在工作中,馆员只要真诚地、用心地去为读者服务,将工作的各项环节落实到实处并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吸引读者,赢得尊重,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一、何谓真诚服务

真诚:即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服务,是指为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提供帮助或者做有益的工作,并使集体(或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劳动形式来满足集体(或他人)的某种特殊需要。

真诚服务即用心服务,体现在馆员的工作中就是馆员用自己的真心去真诚地服务于读者,用自己的诚意去积极的善对读者;真诚服务不需要物质上的回报,只需精神上的鼓舞与理解。真诚服务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展现的就是真诚,没有任何虚伪的表现,只有实实在在的付出,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与舒心。

二、倡导真诚服务的意义

首先,真诚服务,能充分调动馆员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其次,真诚服务,能全面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对馆员系统化的职业道德培训,引导馆员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操,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真正做到用心地去为读者服务。

再次,真诚服务,能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通过开展真诚服务,将日常工作做到位,则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或矛盾就会降至最低点。没有工作上与读者的纠纷与烦恼,馆员就会有精力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发展中来,就会有时间多做一些学科方面的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地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发展了图书馆的学科建设。

最后,真诚服务,能搭建与读者互通交流的平台。当馆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热情高涨的服务态度,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就会赢得读者的尊重,进而取得读者的理解与信任。当双方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搭建互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平等、和谐地交流,一切存在于服务之中的矛盾与纠纷,都会化解在理解与信任的平台之中,从而促进了图书馆的和谐发展。

三、参与真诚服务的主要途径——“五心”方法

真诚服务是沟通馆读之间关系的法宝,它能消除读者心理上的防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中最简单的事情做好,运用“五心”方法,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就能真正做好真诚服务。

1.“诚心”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其重要核心又以服务工作为重点。作为图书馆的馆员,其工作的本质就是与读者打交道,要想真正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馆员就要时刻与读者以“诚”相待,真诚地用心为读者服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馆员要常常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观察、体验读者来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做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广大读者的求知需求,不断充实和丰富服务工作的内涵。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及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图书馆情报理论、文献检索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此来不断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以真诚服务换取读者真情,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承诺。

一切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一切以做好为读者服务为准绳,通过开通网络资源,全天24小时提供网络服务,利用咨询台、检索机等方法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为其节约选书的时间,解答其疑惑,真正做到让有限的资源为无限的读者需求而服务。

真诚地对待工作、真诚地对待读者,诚心诚意地去服务每一位来馆读者。以读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让读者在图书馆感到舒心、温馨。真诚劳动的付出,不但使工作氛围轻松愉悦,同时也会赢得读者对馆员真诚谢意的回报,实现双赢。

2.“爱心”

在从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图书馆馆员应时刻以“爱心”为出发点,树立“爱心服务”的管理理念,时时处处地关爱读者、服务读者。当面对读者时,必须要具备“爱心”这个道德标准,因为只有把读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才会发自真心的去关爱读者。

要时刻有为读者着想的精神。图书馆馆员应时刻思考:“我可以帮助读者做些什么”、“我能为读者提供怎样好的服务”等问题,强调把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重点都渗透在维护、关爱读者的服务之中。当读者遇到困难时,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如:家居农村的学生初入大学时,会产生忐忑不安的心理,他们既崇尚高等学府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对其陌生的环境产生畏惧,怀着这种矛盾与忐忑不安的思想,在初入图书馆时,就会惘然不知所措。馆员在对待此类学生时,就应表现出热情友好的态度,尽一切可能地去关心、帮助他们,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让他们尽快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及借阅的管理制度,尽早让他们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当然图书馆不可能解决他们所有问题,但可以告知或帮助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地方,尽力地去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

只有具备爱心,才具备一切动力的源泉,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时时、处处、事事为读者着想,服务质量随之也会提高,无形之中加强了队伍的凝聚力。“爱心”工作做到位了,服务工作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3.“热心”

工作要有热心,微笑是表现热情的最好方式,微笑服务不仅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精神上的需求。图书馆馆员要和来馆读者有默契,尊重读者,虚心听取读者所提出的各类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应时刻关注在校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观、价值取向等。热心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使其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料产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在为读者服务管理的工作中,只要读者提出问题,无 论是不是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都应热心地给予真诚的答复。当遇有读者所借图书丢失且需赔偿时,不可敷衍了事、简单地回答读者,而是应热心地指导读者针对此类情况应如何买书或怎样赔款。如果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工作机逐一、细致地对读者讲解买书时所需核对的各项名目,以避免读者在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盲目买书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当遇有读者不会使用检索机检索书目来咨询馆员时,作为馆员决不能随意说一声:“自己去看操作提示!”以此打发读者,而应主动地陪同读者一同到检索机处,热心地为其讲解检索机的具体操作步骤,为读者今后能方便、快捷地查询书目热心做好服务工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多给予读者关心、理解和尊重,及时为读者提供书目查询、新书通报等服务工作。工作中重视了读者,并以真诚的笑容和热忱的服务真心地服务于每一位读者,才能把服务做优。

4.“细心”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心可以让人冷静沉稳做事,尽量减少工作差错。细心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基础,馆员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万不可轻视图书的借还工作。因为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长年累月的重复性劳动,加上图书馆工作本身就很繁重,很容易让馆员对图书馆工作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从而降低劳动效率。

每天在办理借、还书过程中,当馆员出现疲倦思想时,就会粗心大意,借、还书时不看屏幕,只依靠听条形码阅读器的提示音,就认为借或还书操作成功。其实不然,条形码阅读器提示音响并不一定说明已完成借、还书手续,有时会因网络系统不稳定或其他原因出现异常情况,从而造成工作中不应有的失误。具体差错情况有如下几个方面:(1)借书时:读者违反借阅规定,如文学类图书每次会限借册数,遇超借时,在操作借书时系统会提示超出借阅范围,如不仔细核对屏幕,就会误以为此书已借出;在办理借书扫入证件时,当听到提示音后即扫书,认为书已借上,其实系统还未将读者信息扫入计算机。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图书的流失,进而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损失。(2)还书时:没有切换到还书界面而是在续借界面时,就会将要还的书进行续借处理,出现借阅记录未销且为“续借”状态的情况;光标不在输入栏,扫书时听到提示音,就误认为书已还上,但实际上系统并没有进行还书处理。

有时还会出现另一些情况:(1)部分馆员责任心不强,在办理借、还书过程中,如遇读者借阅或归还多本图书时,未能仔细地逐本进行扫书,有时会将夹在一起的图书误认为是一本,只扫一个条码,就认为办好了,其实不然,此情况如果一旦产生,借书时会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损失;还书时则会造成书未还的失误,为将来的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麻烦。(2)馆员出现工作失误,借书过程中,在办理前一位读者借书手续后,未及时清除计算机上读者信息,当为后一位读者办理借阅手续时,有时会出现误操作,即没有扫借阅证就直接扫书,把后一位读者的书借到前一位读者的借书证上,人为的造成了借错书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要想把服务工作上做好,就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为读者办理图书借、还工作时,应经常善意地提醒读者:“请仔细核对您的借阅信息,如有不符,请及时告知”等信息。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句善意的提醒,往往是细心服务的细节体现,凭着这种细节精神能够展现图书馆的完美性,为图书馆和个人赢得更多的声誉和发展空间。

细心体现真情,细心展现素质,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时馆员应做到无微不至,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把服务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就可以在图书管理服务过程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耐心”

图书馆馆员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而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不相同。在服务工作中,永远记住服务的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读者就是上帝,读者永远是对的”、“读者需要馆员做什么,馆员就去做什么”。只要读者提出的要求在馆员工作的服务范围之内,都必须给予耐心解答,尽全力做好,在服务中永远不要给予读者否定的回答。

虽然馆员的服务工作不可能做到人尽满意,有些原则性的规章制度还会给少数人的利益带来不便,但只要馆员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做到得理饶人,在事情的处理上,要想让读者理解并达到满意,重在服务过程,而不重服务结果。工作中馆员重视了,即使做不好或做不到,读者也会理解和包容馆员的工作。例如,对于违规读者,特别是态度不好、情绪激动甚至个别“固执”的读者,馆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宽广的胸怀去做其思想工作,并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馆员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服务语气,不要没有源头地先将违规读者随意训斥,有时甚至会因双方言语不当,从而发生情绪失控,造成矛盾升级。因此,在教育违规读者时,馆员一定要有耐心,并积极想办法主动去了解其违规行为真正的思想动机,善于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以谈心的方式与违规读者做平等的交流。谈话的场所最好是远离流通借、还书区域,将违规读者引领到一个较为放松的工作环境,如办公室或小型会议室。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比较爱面子的,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其所犯的错误,会使违规者面子下不了台,即便是有错误之处,其强烈的逆反心理也会造就死不认错,从而造成馆员难做其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在平等、尊重、宽松的环境下,馆员使用平和的语态,循循善诱,消除违规者紧张、不安的恐惧心理,才能让其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直至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缺乏耐心的馆员,在教育读者时,往往会犯急躁情绪,结果使得教育适得其反,导致读者对图书馆产生逆反情绪,越制止他做什么,他偏就要做什么,从而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因此在工作中多一份耐心,就会减少一份急躁,在育人的工作中就能不断找出存在问题的缘由,善于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开展。

四、结语

读者的满意度源于馆员所提供的优质服务,而优质的服务则源于馆员工作的真诚付出,真诚服务是赢得读者信任的源泉。馆员应真诚地将“五心”服务运用到工作当中,一切为了读者,用诚心去感动读者、用爱心去关爱读者、用热心去帮助读者、用细心去观察读者、用耐心去打动读者。在工作中与读者之间宽容相待、和睦相处,真诚地给予读者帮助;服务工作做到位了,不和谐因素消除了,馆读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就会油然而生,图书馆的工作就会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认可。同时,馆员通过不定期的服务素养培训,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营造高质量的人文环境,开展细致周到的特色服务,树立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品牌,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4

去年的“心花”开得怎样?

一位老读者来信说:“我以前把《当代党员》当成浏览刊物,去年它却成了我的必读刊物:我不仅每期阅读贵刊90%以上的文章,而且还作为资料保存。改革的浪潮、创新的思维、催人泪下的故事……篇篇好文章,需要作者深入,需要编者投入,从中可见你们的敬业和追求……”

一位机关党务干部在电话里说,我含着泪读完了《机关党务工作者是“多余人”吗?》……我坚信,只要我们“有为”,就一定会赢得崇高地位,从“多余人”变为推动工作的“关键人”!……

一个残疾读者来信说,15年来,《当代党员》伴她走过人生路。她由衷地感到:“报刊整顿后的《当代党员》,无论是外表(封面)还是内容,都可说是焕然一新!”……

是的,去年我们捧送给读者的朵朵“心花”,可谓姹紫嫣红,几个“特别策划”已留在读者心中:刊载《重庆新型工业化路径》的第6期刊物,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第一次走进了市委全会;《农民兄弟:到哪里去找钱?》和《解决农民“看病难”》,做得和农民兄弟“巴心巴肝”;《怎样监督一把手》和《把脉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针对性强;《“保先”五问》,主题超前……

如果说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去年《当代党员》发展的特点,那就是“变”:按照总编辑的要求,办刊人由“综述记者”、“文人编辑”向有很强政治敏锐性、有强烈民生关怀意识和社会良知的党刊工作者转变;文章表达由生硬的说教向生动形象的“讲故事”转变。在“变”中求活、求新、求深。

思路的调整和表达的创新,促成了《当代党员》的变化,促进机关刊物在把握大局、沟通情感、交融思想的同时,开始走进党员和干部的心灵。

今年的“心曲”如何演奏?

岁末,总编辑在分析了全国党刊的总体发展态势后,要求《当代党员》要进一步创新,做到“领导赞赏、基层有用、读者爱读”。

新的一年,在把握刊物方向、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大潮中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故事、冲突、情节,将继续成为构成杂志最基本的要素――因为我们明白,读者花钱订刊,不是来买空洞的说教,他们需要入脑入心的观念更新,需要真诚的思想交流,他们甚至需要精神的愉悦、情感的融通。

2005年,将是我们继续“爬坡上坎打硬仗”的一年。《当代党员》将根据市委的要求和读者的需要,拓展思维和表达空间,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在“权威性”、“指导性”和“战斗性”上下功夫;着力关注改革和发展进程,悉心把握时代脉搏,在“前瞻性”和“可用性”上花力气;给予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更多的思想和情感关怀,在“文化内蕴”和“可读性”上动脑筋。

我们深知,“贴心”才能“共鸣”。我们将在进一步做好“改革视点”、“决策参考”、“当代风采”、“党建新苑”等老牌传统栏目的同时,进一步耕耘好“封面故事”、“心灵沟通”、“助您成功”等可以和读者的心贴得更紧的次新栏目。

人间最重情。几经酝酿,我们又推出了“公仆情感”栏目,从本期开始和大家见面,这是《当代党员》在实践“三贴近”中的新举措之一。理论要创新。几经斟酌,我们毅然恢复了“理论与实践”栏目,旨在推出一批深刻、生动、创新的理论文章。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5

学习了张副主席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深受启发,令人震撼!“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我们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书、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这里,我结合学习xx副主席的讲话精神,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体会。

(1)读出兴趣来,不断更新知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一代伟人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当人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四海、思接千古,既获得了乐趣又更新了知识。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增,读几年书用上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每天坚持学习,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充电,才能及时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在我负责的少先队工作中,遇到难题我就会去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把读书学习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满足工作需要。

(2)读出味道来,不断激活思想。古人为防蠹虫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就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能永不断流、始终涌发。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浸润、受到书香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思想有创新。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从而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书是人类的朋友。当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融入到我们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时,我们才能影响我们的学生甚至有学生影响到学生的家长都来读书,才能逐渐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就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书香,我们的民族就会放射出更加睿智的光芒了。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6

一、鲁迅作品教学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学语文课堂中是否需要安排鲁迅作品一直是网络热议的焦点。而事情的起因仅仅缘于湖北省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一则报道。不少论者甚至在没有弄清真相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激烈争论,“鲁迅被撵出语文课本”、“鲁迅成‘鸡肋’”、“把鲁迅找回中学语文课本”等之类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醒目标题频频见诸各大网络论坛里。可见,高中语文课堂的鲁迅作品教学是一个郁积已久的话题,湖北省的那则报道不过是个导火线。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鲁迅作品的分量从来都是最重的。曾经进入过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文章前后共计40篇左右,远超其他作家作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独特性还在于,建国以来,语文课本的选本在政治风向的左右下变动频繁,鲁迅作品却是不变的常青树。所以,尽管选取的文本有所改换,但鲁迅的名字从未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消失过。这说明,无论文学性、政治性还是人文性,鲁迅作品都是一笔无法忽视的巨大精神遗产。问题就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从哪一方面去继承?

由于建国以来过于政治性的解读,使鲁迅作品的文学性与人性遭极大压抑。近些年来,伴随教育改革向人性、文学性的回归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等的注入,锻炼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取代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至上论。这本应为鲁迅作品教学向人性、文学性的转向提供良好的契机,但由于中学语文界与当代鲁迅研究学术界的相对隔膜,使大批转向文化历史层面的鲁迅研究新成果并没能及时进入中学语文鲁迅教学之中,教学参考书仍以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为标准答案,这就使应试教育压力下的教师不得不将“反封建”、“革命性”等老一套灌输给学生。时代氛围的转变与鲁迅作品教学的滞后,使鲁迅作品有逐渐淡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危险。

由于“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传统的阅读方法,普通高中的学生把鲁迅作品列为语文学习“三大怕”之一,更不用说技校学生了。但是鲁迅的文本,自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复杂与单纯、深刻和平常、荒凉和温暖的奇妙结合。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思考的是能否换个角度和方法,让中考失利、轻微厌学的技校生,也能走近大师;使技校语文课堂,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文情怀,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为目标,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达到刘勰所描述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

鉴于技校学生参差不齐的语文水平,笔者认为鲁迅作品进入课堂,如果过多强调其思想性,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基本的美学判断能力。不仅感觉不到美,而且还要从字眼里抠作者的“深刻内涵”,自然令学生退避三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选择了鲁迅的散文而非杂文,比如《风筝》《雪》《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社戏》等等。

二、鲁迅作品“怎么教”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至于理解,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留给学生自己,没有哪一种理解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理解可以真正离开阅读者而独立存在。学生读不懂并不可怕,失去兴趣才是教育的悲哀。因为只要兴趣尚存,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去理解,可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一切也就结束了。更可怕的是,结束的也许不止是对鲁迅的兴趣,更可能是对汉语、对阅读的兴趣。

因此,笔者在尝试把鲁迅作品引进课堂时,就明确告知学生无需作出作品主题、结构、写作技巧等的分析,只要求学生主体进行投入的感性阅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与他人发生心灵的交汇与碰撞。此时,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

其次,提倡“发现式阅读”。尊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感受,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加以适当的引导。很多学生曾向笔者反映:上世纪的文学作品在他们看来毫无可读性。这时,教师就要努力寻找鲁迅作品和这些90后学生的契合点,构建一条理解通道。比如在给技校一年级生上《藤野先生》时,上课伊始,笔者要求学生口头介绍一位学习生涯中难忘的老师,很多人踊跃尝试但都只有寥寥数语,此时教师再引入“鲁迅怎样写老师”这个话题,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虽然他们天天接触各式各样的老师,也有讲老师一两则轶事的调皮习惯,但要口头成文就不知从何说起了。因此,从“写老师”的角度讲《藤野先生》,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和学生初中已经读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寿老先生的描写对照起来读,抑或向学生介绍鲁迅最后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把鲁迅一生写过的三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连起来读,就可以看出鲁迅的“老师观”,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还触及到鲁迅精神的温暖底色。

最后,作为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朗读法也可以用于鲁迅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朗读实现对作品语言的感悟。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色、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值得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比如笔者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通过个别朗读、全班齐读和教师范读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体会整篇文章的情绪推向高潮时打动人心的力量,作者对长妈妈所持有的深沉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然后围绕这一关键认知,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的重心放在体会“我”对长妈妈的情感这个中心点上,细心寻找和体会这种感情的发展、酝酿过程:从开始在“厌恶”中蕴含着爱(引导学生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到后来因长妈妈买来了心爱的《山海经》,而顿时觉得长妈妈高大起来(引导学生辨析:鲁迅为什么要用“伟大”、“神力”、“敬意”这类词),最后才引发了这一声动人心魄的高呼——技校学生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却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在情感上受到一定的震动。

三、小结

综观当下的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偏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这一问题致使技工学校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只有一技之长而缺乏人文素质的“工具人”,也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笔者关于技校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还仅仅是个开始,笔者将继续植根于鲁迅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沉湎其中,因感受其文字之美,而触摸其内心,感受其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又反过来触动自身的心灵,创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7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假期即将结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看了很多的书籍,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套《名人传记》,在这套名人传记中,描述居里夫人的那一本令我印象最深刻。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的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被誉为是“镭的母亲”。1898年7月,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钋,同年12月,他们又发现了新元素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她那种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还在于她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她以往说过:“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应当从小严格要求自我,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在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和姐姐同时考上了外国的大学,可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两人同时念书,居里夫人勇敢的把机会让给了姐姐,我应当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姐妹之间互相忍让,互相关心的优秀品质。我还应当学习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就算成功的做对了一件事,也不要沉醉于成功的欢乐与喜悦当中,应当继续前进,成就更大的辉煌。

  我将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的名言:“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语文课上,老师曾经介绍过《居里夫人传》这部传记,我一直对这部被誉为“人物传记中的精粹的传记充满好奇。今年这个假期,我终于有会读完了这部传记。

  这部传记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写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居里夫人一生描写得非常生动和形象。居里夫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她最爱的姐姐也不幸因病夭折。这让居里夫人的童年充满了悲伤。由于家境贫困,居里夫人十几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外地做家庭教师。

  直到二十四岁的年纪,オ有机会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上大学的居里夫人非常的刻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她因为自己的勤奋苦,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除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居里夫人还乐于指导年轻的科学家,给他们巨大的帮助。居里夫人的一生都在勤劳地工作,直到去世的前夕还在牵挂着工作的事情。

  在读这部传记的过程中,我几次被感动得落泪,比如:居里夫人面对母亲和姐姐去世时的痛苦,居里夫人一个人去外地工作时在车上难过得哭泣,比埃尔去世后居里夫人一个人面对生活的艰辛,居里夫人去世前对工作的牵挂…

  我尤其喜欢传记中关于居里夫人上大学时期的描写。居里夫人在那样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还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并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这点真值得我学习。

  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部传记,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部传记里看到居夫人身上伟大的品质,从而将她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居里夫人是父母五个孩子最小的一位,但是她出生后,她的母亲已经感染了结核病,她从少没有得到母女那种亲呢行为,哪怕是一个拥抱,她的母亲亲切地叫她玛妮雅。当她四岁的时候,她的智商就过人了,她能流利跟着读姐姐书本的内容,但是他的父母不想过早开发她的智力,她想看书时,是用别的事情去代替。对比现在早教班像春后竹笋那样多,是因为很多家长太渴望小孩成长了。不要过早开发智力,真的值得学习。

  当玛妮雅读书时,不幸失去了大姐和母亲的疼爱,童年多少有一些心里阴影。学生时代,她刻苦学习,非常用功,是日后成为科学家不可缺少的原因之一。

  玛妮雅父亲是一位好父亲,虽然失去了母亲,但是父亲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指引人。读完中学后,玛妮雅去了做家庭教师,寄钱给姐姐读书,让人感受到手足情深。期间和那户家庭的儿子相爱,但是由于门第的原因,对方家庭竭力反对,恋情无疾而终。

  最触动我的是玛妮雅在巴黎求学期间,由于费用不多,每天只能吃一点,啃一小萝卜和半磅樱桃,用功到清晨三点钟,只睡4个小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付出的辛酸,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呢?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篇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产生了许多的教学模式,无论是那种风格的课堂形式,我认为最终能让语文阅读课堂精彩的还是阅读课的“品读”。品读是品味性地读,读出意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理解课文。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我认为阅读课上“品读”的方法可以分为关键词品读法、情景品读法、想象品读法、比较品读法等。

一、关键词品读法

关键词品读就是借助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味性的读和悟。关键词品读又包括比较法、换词法、漏词法、添词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两个词语进行比较。如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字。第一处是“干、完”的意思;第二处是“消失”的意思。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换词法。换词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推想的词和作者文章中使用的词换一下,借以体会文中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及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三)漏词法。漏词法即教师漏掉原文中关键性的词语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感受。

(四)添词法。添词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句中添上词语,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总之,教师对文中的关键词的教学处理好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也就跟着理解了。

二、情景品读法

教师要尽量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文本情景中去。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想象品读法

想象品读法也叫课文补白。读写景的文章时教授可以让学生想象景物的画面;读写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想象故事中没有写到的故事情景,以及故事还可能会怎样发展;读写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想象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换位思考等。学生可以从同一事物展开多角度的想象,也可以从反面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

四、比较品读法

比较品读法就是对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把补充阅读短文同课文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语言学习的方法领悟课文的内涵。

上一篇:艾叶的用途范文 下一篇:文章同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