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8 08:53:03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田慧生主任认为:语文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既保证学生课外阅读量,又能做到量质兼得,既能注重兴趣又能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使命。以此反观语文教学中诸如对教材的定位不够准确、重知识轻发展、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等现实问题,语文单元模块教学就有了积极的意义: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模块,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以精讲篇目为范例,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单元整合教学策略,达到“课内带课外”、“精读带略读”、“阅读带写作”的教学目的,必将开创语文教学新的局面。

实施“单元模块教学”,从教师的层面讲,需要实现四个改变。

改变一:改变认识

从范畴来看,课程设计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开展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就这一定义来说,我们现行的教学多为微观课程设计,而“单元模块教学”则是立足一个单元层面所做的中观教学设计。

当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停留在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很难在同一课时内对各种“营养”兼收并蓄,无法展示和提升教师更高层面的教学设计技能。而“单元模块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单课时的教学内容随课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兼顾语文人文与工具两个性质提取单元学习主题,分课型落实单元教学目标。这样的中观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够更加自由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往上可以较好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

改变二:改变内容

“单元模块教学”背景下,教学内容在尊重现有单元文章组合的前提下,根据单元主题所需增、删、调、补部分篇目,共同完成某一知识的系统学习,让教材能够真正发挥范例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一单元一得”。比如,我以“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绚丽”为主题展开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单元教学重点为描写这一语文知识点。在借助单元文章讲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之后,由《口技》同出自《虞初新志》这个点引出《核舟记》,将同册第五单元的文章调至第一单元教学,补充事物描写这一知识点;由作家相同这个点拓展丰子恺的《梧桐树》一文,补充景物描写这一知识点。这样“以文带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有了系统的认识。

改变三:改变模式

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初中二年级语文的周授课节数为5节,其中包括两节作文课。据此,融合单元教学内容,我从单元整体阅读课开始,以第二次主题写作课习得单元方法为终止,把三周作为一个教学周期实施单元教学,下面以图表阐释实施单元教学后的教学操作模式。

改变四:改变课型

单元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后,随之变化的是课型。在一年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单元目标教学所需,我将教学周期内的课型分为单元预习课、基础知识落实课、整体阅读展示课、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能力指导课、拓展阅读课八种。八种课型其实质为八个教学专题,各个专题逐一落实的过程即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深入探究、拓展阅读、练笔巩固的学习过程。其中能力训练课侧重于单元知识在典型文章中的运用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和学生集中学习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单元聚焦“人物描写”做深入学习。课内学习结束后,则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指导学生掌握描写这一知识点在语文技能考查中拟题的角度以及应对策略,这样的学习将学与练融为一条知识链,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能力指导课侧重于“习得方法”,拓展阅读课则侧重于“根”上的语文训练。阅读内容上可以是同作家阅读,可以是名著阅读;可以拓展以知识,可以训练以方法,可以设计为学生潜心“素读”,可以设计为阅读成果汇报。教学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积淀文学素养。

至于单元预习课、基础知识落实课、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五种传统教学中有,但实施模块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略有变化的课型。

单元课型设计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是整体阅读展示课的教学设计,以下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谈这一课型的具体操作。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从人文的角度讲,通过单元阅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从工具的角度看,本单元文章介绍文化艺术时都采用观演活动来实现,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描写这一语文知识。介于此,我设计导学卡片引导学生阅读:

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绚丽

――第一单元整体阅读预习与展示导学卡片

预习提示:

提示一:请在翻开课本之前再一次复习“语文表达技巧知识库”,这个过程将赋予你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每一篇文章的精彩。

提示二:本单元文章都不同程度运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对这一知识做系统的辨识、积累;单元文章多采用在观演活动中介绍文化艺术的方法,请思考这类文章在结构、顺序方面的特点。

在实践之初,我对单元预习课的定位是“素读”:教师不介入指导,尊重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提炼单元教学重点。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发现这个过程出现了教学费时、单元教学目标不清晰的弊病。根据上海胡根林博士的指导,我将预习课改为导学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导学案仅起提示单元学习重点的作用,力求“引而弗牵”,既保证学生阅读的开放性,也保证学生阅读针对性。

单元展示课则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分专题研讨

1组:内容概括(不同文章所介绍文化艺术形式的特点)。

2-4组:行文思路探究(列文章结构提纲,梳理思路)。

5-9组:表达技巧分析(谈每篇文章最突出的写法特点)。

因为整体阅读展示课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分专题探讨有利于节省时间,并能避免面面探讨面面不能深入的弊端。此时的分工是建立在学生全面自学基础上的,在后面的交流中同样可以实现生生互动,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互动点拨归纳。

概括:用什么方法概括。概括的要求:准确,简洁。

思路:三分式结构(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时间顺序。

表达技巧:描写知识汇总;典型句段中了解描写作用。

这个过程是本课操作难度最高的部分,需要注意三点:把握好引导、提升的时机;激活学生先学体验;资料介入适量,知识深度、广度适中。

(三)总结归纳,提取主题

内容方面:文化艺术。

技巧方面:多用描写。

提取单元主题: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灿烂。

文化艺术类文章多采用写一次观演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这类文章如何写?根据课堂所学谈看法。(结构、顺序、选点细描)

这一环节是学习的总结和提升,目的是学生在经历了潜入文章细细咂摸之后,“浮出水面”梳理归纳,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所学内容,把文章“读薄”。

(四)学以致用,挖掘训练点

借用单元文章所得方法,写《外教来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本次的写作命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方法来源于刚刚进行的单元探究,这就增强了写作指导的针对性。

正所谓:大道至简。从单篇到单元,教师付出的是认识和行动,改变的是语文教学散漫无序等诸多弊病。“单元模块教学”带来了课外阅读课内教、“一单元一得”的教学胜景。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的“卢橘杨梅次第新”,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兴趣浓了,阅读量大了,学习语文得法了……时至今日,教学改革已不再是新名词,但惟有有效地改革才能产生效益,对语文而言,在整合中回归教学的本真,在回归中寻求语文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突破――模块教学不失为当下语文教学有效的改革路径。

杨秀雯,语文教师,现居山东临淄。责任编校:左晓光

上一篇:一本务实的语文指导书 下一篇:试论当下并存的三种语文教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