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建研究

时间:2022-08-18 05:55:59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建研究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特色平台的构建是系统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内涵、意义和构成要素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特色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阐述。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就业;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01-0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目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不仅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一方面是每年庞大的毕业人群使得很多就业市场经常饱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行业几乎无人问津,创新创业方面更是有所缺失。因此,当前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要扭转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强化创新就业观念,力图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服务大局中彰显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内涵与意义

所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是指现在各大高校为了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而打造的一系列特色教育模式和相关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一定的新教育模式的采用,也包括一系列活动的参与,还包括一系列沟通渠道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力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着力打造这一特色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就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从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方面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社会效能,是高校完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这一任务的根本体现。以英国的H.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和美国的T.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和谐理论学派将社会看作一台精密的机器,并认为这一机器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教育就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从这方面来说,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的人才,使高校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来为社会所用,以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加速知识向社会的传播与扩散,是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的一种体现。

其二,从个人价值实践方面来说,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毕业就业拓宽路径。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之目的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而面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目标有时候显得遥不可及。当前,大学生毕业以后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升学途径即考研的方式来延缓自己的就业时间,同时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高的学位,以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二是通过考公务员等方式进入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获得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三是通过在人才市场应聘,到相关企业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最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考虑自己创业。前三者往往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从当前形势来说,选择创业也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获得一份相对满意工作的理想选择。

其三,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积极拓展思维,优化市场结构,补充市场中空缺的产业位置,在新兴领域尤其是科技业、服务业等方面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事实证明,往往年轻人的创业会成就一大批传奇企业,崛起一代商业帝国。例如著名的DELL公司,是年仅19岁的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以1000美元的资金注册成立的,如今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是世界最顶尖的计算机及硬件设备制造商之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成要素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教育指导、实践参与和支持体系三大方面构成。其中,教育指导是特色平台的基本模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基本内核。实践参与是特色平台的现实外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关键的实践环节和准备平台。而支持体系,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它提供了通畅的交流渠道和良好的后备保障。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建路径

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1.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来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要对当前就业理念和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必须突破传统的就业思维,才能更好地展示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创新创业对有创业热情和想法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当前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创业机会不断增加,选择创业尤其是在一些新兴产业中选择创业非常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要有创新思维,把握创新创业的要点。当前有些大学生把创业看成开店铺,做生意,误读创新创业的核心本质。创新创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行业和商I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在广阔的市场领域、在新型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契机。以迈克尔・戴尔为例,12岁的时候他就在集邮杂志上登广告做邮票生意,并用赚的钱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接触到个人电脑以后,他发现本地的一些计算机批发商手中的PC机无法及时出售,而另一些用户却又无法得到特定配置的计算机。于是,戴尔就到批发商那里将积压的PC机以批发价买回来,再在机器上增加一些特性,比如更多的内存和磁盘驱动器,然后在当地报纸上登出小广告,以低于零售价10%~15%的价格出售这些PC机。后来,戴尔回忆说:“批发商的高价与用户得到的服务有差距,这给我做直销创造了机会。”这种创业模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新意的创新创业模式。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具备创新思维,在创业思路上大胆开拓,勇于革新。

2.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不能放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创建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还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们之所以创业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年轻和奋斗,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才华,即他们所掌握的过硬的知识技能,以及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独特价值的能力。以比尔・盖茨为例,1968年,盖茨与他湖畔中学的同学保罗・艾伦(Paul Allen)利用一本指导手册,开始学习BASIC编程。1971年,比尔・盖茨开始为湖畔中学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包括一些课程安排方面的软件;1972年,他卖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件软件作品――一个时间表格系统;1973年,比尔・盖茨考入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1975年2月1日,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盖茨和艾伦编写出可在Altair 8800上运行的程序,出售给MITS的价格为3000美元,但相应版税却高达18万美元。1976年11月26日,盖茨和艾伦注册了“微软”(Microsoft)商标,当时艾伦23岁,盖茨21岁。基于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远见卓识,许多年之后,微软成为超级软件供应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电脑软件行业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而盖茨也由此成为世界首富。

3. 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

创新缘于实践,大学生创新更是如此。大学生既要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当前很多高校都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一些模拟平台,以供大学生交流和实践。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专利设计等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些高校将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实践创新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之中,在进行创新验证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拿到第一桶金。

4.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高校要进行广泛的沟通,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起步提供必要的支撑,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5.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在特色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方面,要依据每年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多年度跟踪调查报告,对目前特色平台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多学科、多学校的合作交流,通过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对如何打造并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进行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应当基于大学生的意愿,倾听大学生的诉求,从他们的要求中探寻完善和改进的策略,从而以多种方式打造更为完善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以高校、企业、社会的创新研究课程及活动为支撑,强化实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在相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问题,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2]李长庚,刘雄飞,李晓春.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S1).

[3]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4]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5]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

上一篇:以大概念的理念开展项目教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 下一篇: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