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时间:2022-08-18 05:48:59

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银行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和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建立成熟存款保险制度的总体架构,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对设计好我国的存款保险机制有重要借鉴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银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是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股东和存款人因存款类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和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演进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迄今已逾70多年,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33年的银行业危机促成了美国统一存款保险制度的诞生。至60年代末,共有9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鉴于银行业固有的脆弱性,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爆发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促使大部分国家政府或金融监管部门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纷纷建立或考虑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全球存款保险制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6年6月,全球共有9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还有20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在已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非洲有8个,亚洲25个,欧洲42个,美洲20个。

各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目标可大致归纳为:(1)保护大多数小额存款人的利益;(2)通过建立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避免危机的扩大和传播;(3)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保证银行系统的稳定并进而增加储蓄,刺激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化解金融风险,增强人们对银行业的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制度所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市场经济国家,并阻碍了各国加速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在存款保险制度经过多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这种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建立在具有完善的法律框架、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完善而强有力的银行监管体系、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众普遍接受金融安全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

国际存款保险制度的总体架构组织形式

从世界上已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即由政府建立和管理;也可以是民间机构,即由商业银行或银行业协会自己建立和管理;还可以是一种混合形式,即由政府和商业银行或银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和管理。截止2003年底,有51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是政府机构;有11个是民间机构;还有22个是混合形式的机构。

(1)由政府建立和管理的存款保险机构资金是由政府提供或进行后备支持。它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并具有广泛的职权和作用,如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等。作为政府机构它可以保证信息获取的充分性和使用的谨慎性,并可通过国家信用来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2)由商业银行或银行业协会自己建立和管理的民间存款保险机构资金主要来自各商业银行,没有政府的援助。其一般职能较少,既不承担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这种政府部门所追求的目标,又不能应付大范围的银行破产。在日常管理中,由于职权有限,民间存款保险机构会减少收费,尽量避免增加投保银行成本支出。民间存款保险机构为保证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精确性,一般需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应向其提供信息的责任。

(3)混合形式的存款保险机构由于政府对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政府,在职权和信息的获取上要优于民间机构。

不同组织形式的存款保险机构,在管理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以美国、巴西和西班牙为例:(1)政府管理的存款保险机构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独立于总统的行政机构,向国会负责,接受美国审计总署的年审。FDIC的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由总统协商参议院提名和任命。美国其他监管机构,如货币监理署和储蓄机构监管办公室的负责人为FDIC董事的当然成员。(2)民间存款保险机构以巴西为代表。巴西存款保险机构设理事会为其决策机构,理事会成员由巴西全国金融机构协会(民间组织)任命。巴西存款保险机构有内部审计制度,并通过公开年报和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方式来实现对管理层的问责。由于职能有限,为体现机构的精简,其工作人员多采用招聘的方式,一些工作也采用外包的形式。(3)混合形式的存款保险机构以西班牙为代表。西班牙存款保险机构决策层由经济部任命,共7名,其中1名来自经济部,4名来自中央银行,2名来自金融机构。其中,西班牙中央银行副行长还同时担任3只存款保险基金的主席。对管理人员的问责是通过内部审计系统和公开发表的年报来实现的。

不同的功能与职责

由于各国存款保险机构设立的目的不同,其功能和职责也不尽相同。有些保险机构职责单一,仅在受保机构倒闭时负责赔付,即仅具有“付款箱”功能。这种类型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作用是被动的,即只有在金融机构破产或被关闭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而在此之前没有权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以减少破产损失。仅有的权力也只在银行清算过程中起一些作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的一切挽救行动通常都是由监管机构、中央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负责安排和处理。这种单一的职能不仅不能在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

有些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责较为广泛,除了具有“付款箱”功能外,还具有为达到“风险最小化”或“成本最小”,可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早期干预或破产处置的职能。如美国的FDIC就可对问题银行进行早期干预,并负责设计和实施低成本、高效率的破产银行的处置方法。这类存款保险机构行使一定的银行监管与管理职能,在银行主监管者未能监管时采取必要的行动。通过注资、承接、重组和公开承诺对被处置银行的所有存款和其他债务予以完全保护,使银行现有服务不被中断,以此恢复公众信心等方式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以减少因破产而增加存款保险基金的赔付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机构通常会与银行监管机构、中央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防范金融机构风险,成为银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和监管的重要补充。

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是随着历次金融危机中人们对存款保险所发挥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扩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已经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31个国家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已经不断扩展,还有部分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职能是通过中央银行来完成的(见表)。

部门间的紧密配合和协调

据统计,世界各国存款保险机构由中央银行管理的有22家(监管职能未从央行分离),由银行监管机构管理的有10家,由财政部管理的有11家,独立的机构有29家(见图)。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其中央银行不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更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因此,其存款保险机构也是独立的。为最大限度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存款保险机构需要与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财政部保持密切合作。特别是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应对金融危机时,更加需要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各国国情不同,存款保险机构与央行及其他监管机构的关系不尽相同。在最后贷款人、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三种职能都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国家中,三者之间尽管职责不是十分明确,但经内部沟通,关系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当出现利益不一致时,可通过行长牵头协调加以解决。国际上更多的情况为三种职能分别由独立的部门负责,由于每家机构履行不同的职责,需要通过相关制度明确各成员之间的权力和相应的责任。

信息共享机制

在三种职能相分离的国家,通过立法普遍建立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密切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在英国,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局与财政部之间有一种三方小组会谈机制,定期磋商并交换信息。在日本,最后贷款人职能由日本银行担任,金融监管职能由日本金融厅执行,赔付存款人和资产处置职能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根据《新日本银行法》规定,应金融厅长官的要求,日本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应向金融厅出示检查结果并允许金融厅职员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日本银行、金融厅和存款保险机构职员经常互换信息,形成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此外,为了不加重被检查金融机构的负担,双方通过协商机制协调对同一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

美国早在1970年就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官协会(FFIEC)。该协会是一个类似于协调监管行业组织职责的常设机构,通常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全国储蓄监管局、FDIC轮流出任协会主席,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原则、监管标准和监管报告的形式,以减轻银行的监管负担。

在信息共享方面,各监管部门一般采取或者轮流检查、结果共享,或者联合检查、但各有分工的方式,对银行进行监管。例如,由FDIC与货币监理署组织联合检查小组对联邦银行开展现场检查,也有由FDIC和州银行监管当局联合对州注册非成员银行开展的现场检查。上述检查报告在有关当局间共享,以避免检复,减少向商业银行多重索取信息。货币监理署和全国储蓄监管局对银行机构所作的骆驼评级都会制度化(或惯例化)地及时传递给FDIC。FDIC则会根据这种评级结果,完善自己的监管评级,由此确定哪些银行应被列为重点监管的范围,以及各参保机构应以何种费率缴纳保费。

当银行出现问题、陷入困境时,FDIC督促监管机构迅速启动对问题银行的立即纠正措施,并密切注视立即纠正措施的效果,同时作好问题银行情况恶化、立刻被接管的准备。接管问题银行后,FDIC需要与主监管者加强合作,准备它的最佳处置时机和处置方案。

协调机制

多数国家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来进一步明确存款保险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划分和协作形式。有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做了规定,如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则是以备忘录的形式建立了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制度框架;有的国家还通过人事交流等形式,建立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如日本。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时,中央银行主要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与存款保险制度共同发挥救援者的作用。

当一国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偏高、存在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时,需要存款保险机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协调,共同采取措施,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例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处置储贷机构危机中,除了成立特别处置机构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外,包括存款保险机构在内的监管部门采取了早期纠正措施,联邦储备银行也执行了将真实利率降低到零水平的金融缓和政策。同时,美国政府以公共资金直接购买银行不良资产,实施了对金融机构的援救性措施。

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保险形式

保险形式包括强制型保险和自愿型保险。在自愿型保险情况下,经营较好、风险较低的机构会由于倒闭概率较小、不容易发生挤兑以及为避免因支付保费而增加成本,不愿意加入存款保险体系。采用强制型保险则可以避免上述

“逆向选择”,同时还可以达到同业分担的目的,这将有助于同业之间相互监督,避免道德风险。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强制存款类金融机构加入存款保险体系的方式。目前仍采取自愿投保方式的国家,其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私营的,如欧盟。

在实行强制保险的国家中,有些国家规定金融机构只要持有可吸收存款的牌照即可自然受保;有些国家则规定存款类机构取得受保资格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加拿大在有关存款保险的法律中明确规定,所有吸收零售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在联邦和省一级注册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向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受保资格。新成立机构在向发牌机构申请营业牌照的同时,还需向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受保资格,方可开始营业。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共同保险体制,使存款人也承担一部分保险限额内的损失,以促使其更为审慎地选择银行。截至2003年,共有21个国家实行共同保险体制。收入越低的国家采取这种方式的越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采取共同保险体制的就越普遍。

保险范围

参加存款保险的机构范围。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是受保险的对象,其他金融机构是否受保还要看该国是采用强制还是自愿保险形式。有些国家还将证券和保险机构也纳入存款保险范围,如韩国和英国。 在对境内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保险的问题上,各国做法不一。主要考虑一国金融体系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以及东道国与母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是否顺畅。绝大多数国家对本国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置的分支机构不予保险。在是否将外资金融机构纳入保险范围的问题上:(1)部分国家,如美国、日本完全不对外资金融机构保险。受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倒闭事件的影响,美国为加强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于1991年颁布了《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该法案规定1991年以后新设的外国银行分行不能加入美国存款保险体系。(2)部分国家,如意大利、瑞典、斯里兰卡,则把选择权留给外资金融机构本身。(3)还有部分国家,如希腊、爱尔兰、克罗地亚和保加利亚规定外资金融机构必须在母国和东道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中选择一方。受到保险的存款范围。大部分国家都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受保存款范围和内容加以明确。受保存款的范围一般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大部分国家都不包括同业存款和内部人存款,但美国、加拿大和12个较低收入的国家如泰国、菲律宾、肯尼亚等却对银行间存款也予以保险。76%的国家对外币存款也予以保险,其中,低收入国家中的比例为57%,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中等收入国家中的比例仅为25%。在对外币存款赔付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家将外币存款换算成本币予以赔付。考虑到现代金融业飞速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为确保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许多国家,如加拿大就赋予其存款保险机构决定新的存款类金融产品是否应给予保险的权力。

受保存款人范围。不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做法不一,要视其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而定。有的国家,如英国明确其存款保险制度是对自然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保护;有的国家,如拉脱维亚、立陶宛仅对自然人存款予以保险;更多的国家则同时对自然人和企业存款给予保险。关于是否同时对本国和外国的自然人和企业提供保险的问题,不同国家因本国的实际情况,存款人的构成以及金融业开放程度等因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资金来源

各国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有的是民间的,仅靠商业银行融资;有的是政府提供的,仅靠政府或公共以及采取联合融资。民间融资主要指成员银行缴纳的保费。政府部门融资可以是财政部门提供初始资金,也可以是政府在事后承担损失或是以中央银行以再贷款形式提供资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最理想的状况是由政府部门提供融资支持,以帮助存款保险机构迅速采取行动。目前,大多数国家由于只有一个存款保险体系,因而只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负责受保机构在经营失败后对其债权人的赔付。也有一些国家设立一个以上的存款保险体系和一个以上的存款保险基金。例如,美国2006年前就设有三个保险基金:银行保险基金(BIF)、储贷协会保险基金(SAIF)和信用社股份保险基金,2006年起,前两个基金合并为一个存款保险基金。此外,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也设有多个存款保险体系和存款保险基金。

目前,全球存款保险赔付的资金主要采取基金制和非基金制。基金制就是受保银行作为会员银行需要定期向存款保险基金缴纳保费,以作为银行破产时用于赔付的资金来源。非基金制即会员银行在银行破产后才缴纳保费。在已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95个国家中,有81个采取基金制,14个采取非基金制。一般说来,采用基金制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资金来源和融资规则明确,容易增加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同时可以科学地保障所需资金累积,当需要对存款人进行赔付或对银行进行救助时,能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美国作为采用基金制国家的典型代表,为存款保险基金规模占所有受保存款的比率设定了浮动区间。采用非基金制的国家,其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和融资规则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对临时向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的一方而言,突发的影响也比较大,能否确保资金到位是一个问题。各国在决定采用基金制还是非基金制时,都要综合考虑本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和金融安全网建设情况。目前,在少数采用非基金制的国家中,其存款保险机构多为民间组织性质,归银行业协会统筹管理。这些国家银行业自律传统较强,存款保险制度带有同业自救色彩,职能单一。有许多国家,已考虑从非基金制转换到基金制。法国已于1999年实现了转换。意大利和巴林正在考虑之中。

存款保险基金的管理可以由官方管理,也可完全民间或联合管理。当一国的存款保险基金由中央银行管理时,也通常被认为其由官方管理。此外,一些私营存款保险机构拥有有限的授权,则也被认为是联合管理。

保险限额

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应该保护所有存款人利益才能避免挤兑。但在实践中,若所有存款人利益都受到保护,则银行的市场约束就会被削弱。因此,许多国家为了降低这一道德风险,通常都只对小额存款人进行保护,因为小额存款人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评估银行的经营状况。这种较低的限额保护将会导致大额存款人从自身利益考虑要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从而增强市场约束力。因此,各国的作法是设定较低的承保限额。IMF推荐的承保限额标准为人均GDP的一至二倍。

对受保存款的保护程度,一种是全额保险,另一种是限额保险。

许多国家在本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时会引入全额保险机制,将其作为应付金融危机的一种过渡安排,但这样做会加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迄今为止,只有土耳其、日本、韩国、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实行过显性全额保险。韩国在2000年、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在2001年已取消了全额保险。

如果对存款实行限额保险,确定合理的保险限额非常重要。一般是在调查存款规模的分布情况后,能够较为精确地确定承保限额。一些国家,如美国,确定保险限额(10万美元)后,只赔付限额以内的存款。还有一些国家,将保险限额分段按比例递减赔偿,如英国规定2000镑内的存款100%受保,2000~35000英镑内的存款保险90%。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以“每个受保机构每个存款人”为标准来计算受保存款的总额。一些国家,如秘鲁在计算每个存款人的受保存款时,还会将该存款人从受保银行取得的贷款从存款中加以扣除,以更好地反映存款人和受保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据IMF调查显示,大约74%的国家是按照存款人,而不是存款账户来进行赔付的。有一些国家是按照每个存款人每账户给予保险,这样拥有多个账户的存款人所获得的保险额将高于实际的标准。在按存款人承保制度下,每个存款人仍有可能将资金存放在不同机构不同账户内,就可获得成倍的保险赔付额,这对存款人规避风险是有利的。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设定的有限保额的范围幅度相当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使用人均GDP全球平均数作为估计保险限额的大致标准。调查显示,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国家或地区的承保额要高于人均收入高的国家或地区,世界各国的平均保额大约相当于人均GDP的2.4倍。最高平均数在中东,最低在欧洲。大多数国家设定了足够高的保额,以涵盖绝大部分的银行存款账户,通常这个比例要高于90%。

费率

存款保险费率通常是综合考虑一国银行业经营情况、存款保险基金的规模和积累过程、费率制定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等各种因素来确定。

各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因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不同而各异。一般来讲,金融体系越稳定,保险费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具体到各个国家,保险费率的评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评估基数,二是费率是否依风险不同而变化;三是费率水平。

保费收取基数在不同国家各不相同。通常保费按照每家受保银行吸收存款总额或受保存款总额为基数进行计算。但一些国家也采用全部本币存款或是银行的所有债权为基数进行计算。普遍认为前者更为合理,因为它将保险费与银行受到保险的规模直接联系在一起,避免了银行间的交叉补贴。

征收保费所适用的费率有两种:单一费率或固定费率和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单一费率即所有参保机构所缴纳的费率相同。其一般做法是按照投保存款余额或全部存款总额的固定比例提取。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则根据参保机构的风险状况确定费率高低,风险越大所征缴的费率越高。两种费率制度相比较,实施单一费率简单易行,但道德风险大,易产生高风险机构的逆向选择。全球至1995年仅有美国采取了风险调整费率,其风险费率是与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监管评级相联系,将所有受到保险的金融机构划分为九大类,适用不同的费率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增加,至2003年,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加拿大在采取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集中度、资产风险、赢利能力和监管评级等,并对其进行打分,根据评分情况确定不同的费率水平。

虽然根据风险大小收取保费的差别费率制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表明,设计一个最优的、根据风险状况调整的费率标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很难精确预测各家银行给保险基金造成的最终损失。因此,各国普遍认为要构建一个精确并与风险相关的保险费率结构是很困难的。要克服由此带来的困难,特别是道德风险,就有必要加强监管。如何在精算和简便方法之间选择一个理想的平衡也是一个挑战。

由于各国费率水平还需取决于本国存款保险基金的法定规模,因此,各国的费率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当本国存款保险基金的实际规模与法定规模出现差异时,往往需要对费率水平做出调整。最常见的做法是:当存款保险基金的实际水平低于法定标准时,可提高费率;当存款保险基金的实际水平高于法定标准时,存款保险机构可将部分保费返还给被保险机构。目前,全球最低费率为美国评级最好的存款类机构,费率为0%(对受保银行完全不征收保费的做法道德风险较大,美国已在2006年的改革法案中对此进行改革,规定受保银行无论风险高低,均需缴纳保费)。最高为斯洛文尼亚,费率达3.2%。

发展趋势

存款保险体系逐渐统一。随着金融深化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多套存款保险体系或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运行被认为会潜在地导致保费征收上的差异和竞争上的不平等,并会增大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成本。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或投资者保护制度已成为一些拥有多套存款保险体系或投资者保护制度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美国在2006年的改革法案中已将BIF和SAIF合并。韩国的存款保险公司就不仅赔付银行、信用合作社及共同储蓄和财务公司的存款,而且,还负责赔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损失。英国的金融服务补偿计划不仅赔偿存款损失,而且还赔偿保险单损失、保险经纪损失、投资业务和抵押贷款损失。

存款保险机构趋于由政府主办。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由政府出资并通过收费而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国家信誉,筹措资金的渠道较私人机构宽泛,能够给存款人以安全感,并能及时解决私人存款保险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即时流动性问题,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民间存款保险机构大多都是在政府控制下运行的,并且未来民间存款保险机构将可能向政府主办的方向发展。如德国最早建立的是私人存款保险机构,1998年为了符合欧盟存款保险统一原则,建立了新的公共存款保险制度,要求所有的信贷机构都必须参与投保,一切德国境内的合格存款,在20000欧元内依其金额的90%受到存款保护。

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更趋综合性。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仅靠金融监管难以消除导致银行破产的所有风险,银行监管机构往往会出现监管不足或监管宽容,尤其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会出现监管真空。而且,存款保险机构仅具有“付款箱”职能还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因此,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开始重视存款保险机构的检查职能,逐步扩大存款保险机构处置风险的能力,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独立检查职权正成为不少国家存款保险机构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选择。如爱尔兰、菲律宾、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就有一定的检查职权。存款保险在历经“付款箱”,“成本最小化”或“风险最小”的职能演变后,正逐步向三者合一的综合性职能发展。

由单一费率向差别费率转变。各国和地区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初期大都采用单一费率制度,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新近成立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单一费率制度计算方法简单,且易于管理,但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按照风险评级制定的风险差别费率制度则更能准确反映银行承受风险的状况,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督促银行审慎经营。因此,各国和地区在实施一定阶段的单一费率制后纷纷考虑向根据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制转变,提高存款保险的激励相容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上一篇:存款保险机构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 下一篇:“五位一体”打造流程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