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取代竞技本末倒置

时间:2022-08-18 05:06:46

校园取代竞技本末倒置

人多不等于水平高

中国足球每况愈下,竞技成绩几乎为零。但全盘否定原有的青少年竞赛体系,指望校园足球取而代之,无疑又在走极端。中国足协准备出台的“新政”,是用“普及”取代“竞技”,对中国足球造成的直接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足协目前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城市足球”,是“普及系列”,与“竞技足球”属截然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几年,“足球人口少”成为中国足球成绩不好的新理由。“在中国足协注册的才8000多人;日本足协光注册就接近百万!中国足球怎么去和日本比?凭什么去战胜对手?”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确实只有8000多人,但这些人是从事“竞技足球”的专业人数。日本足协近百万的注册人数,是因为包括了业余玩家,可国内“踢野球的”根本没有注册,中日两国注册球员的概念完全不同。

中国踢球人口基数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足球人口增多了,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就肯定能上去了?请看表譹

在女足人口远无法和美、德两国相比情况下,日本女足去年夺取世界杯、今年夺取奥运银牌,如何解释日本女足的成功?“人口说”恐怕无法给出答案。再看表譺

从上表不难发现:韩国踢球人数跟日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且韩国呈下降之势、日本呈上升之势!但为什么韩国能与日本抗衡、且连续参加七届世界杯赛?在U20层面上,韩国青年队11次夺得亚洲冠军、日本青年队一次没有;伦敦奥运会上韩国击败日本夺得铜牌。韩国靠的是什么?

踢球人少,确实制约足球发展———选材面窄。但水平高低,绝不只是由踢球人口多少决定,而应从训练比赛、技战术等业务层面上去思考,这是根本。美国女足主帅皮娅曾说过,“日本女足的技战术引领世界女足发展。”而中国足球界的共识是:“训练质量和水平没法和韩国相比。”可为什么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从来不从足球业务本身出发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为失败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踢球人口少”如今成为了中国足球最好的“借口”!

普及不能取代竞技

在混淆“竞技足球”和“业余足球”概念的同时,国内还误读了日本的“校园足球”,并由此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日本的青少年足球绝不是国内以往所宣传的所谓“体教结合”、“校园足球”,而是分为三条线:一是职业俱乐部、二是各级学校、三是社会民间业余俱乐部【称为日本俱乐部青年足球联盟】。三条线都有自己的注册和竞赛体系,一名球员不得交叉注册。在这基础上,日本足协每年再另行组织各年龄段全国性赛事,三条线的球队均可自由报名参赛,让各体系下的青少年球员有相互交流机会,使得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形成了特有的“三位一体”的结构,这种体系在欧洲足坛也不存在。

日本学校足球水平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实施残酷的“军事化训练”,足球队员早晨7点前必须到校,然后开始1小时晨练。晨练结束后有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具体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下午15或16时开始,球队有两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周六至周日,则进行正式比赛或练习比赛。

这与国内现阶段校园足球的“玩票”,完全不同。国内的校园足球就是下课后让学生拿个球玩玩,根本没有日本学校足球队的专业训练。(当然,足球传统学校或体校是另外一种情况。)此番全国U15总决赛最后一轮,日本队4比0大胜湖北队。所有16支参赛队都是12天内打10场比赛,但湖北队员明显体能不足,最后阶段根本跑不动。日本队年龄较中国球队小一岁,不仅技战术方面占优,体能上也有优势。通过这场比赛,不难看出日本青少年球员的训练质量和水平。指望着中国足坛通过“校园足球”这种纯粹普及的健身运动,在数年后产生球星,无异于痴人呓语。

不能忽略的另一点是,日本开展足球好、成绩不错的学校,其教练都拥有日本足协颁发的至少B级教练员证书,有的甚至有职业级教练员证书。而中国目前的校园中,有几位属于足球科班出身并拥有B级或更高级别的教练员证书?没有高质量的教练员,何以培养出优秀的球员?

日本校园足球的历史,决定了它在日本足坛的特殊地位。但随着职业足球的发展,日本足球的基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职业联盟原先要求职业俱乐部须建立U15、U18两支梯队。2006年世界杯惨败后,日本足协逐步实施单年龄段比赛,全面引进了欧洲足坛盛行的“12岁以前为黄金年龄”的概念,在“球员第一”理念指导下,下令各俱乐部组建U12梯队。2007年,“职业联盟U12足球节”和“职业联盟U13联赛”创办。2008年创办了U14联赛、2010年创办了U16挑战联赛。

不容否认,职业俱乐部的训练质量和教练员水平明显强于学校,因而从成才的角度而言,俱乐部培养出来的球员成材率更高。欧洲足坛如此,日本也是如此。以往,日本青少年国字号球员大多数来自学校;但职业俱乐部从小抓训练后,日本青少年国字号队伍的来源已发生很大变化。

今年4月法国蒙太古邀请赛上,中国U16国少队0比3完败给日本队。在这支日本国少队18名球员中,3人在高中球队、其他15人来自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参加2010年亚少赛的94年龄段日本国少队23人中,2人在高中球队,其他21人来自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参加2008年亚少赛的92年龄段日本国少队23人中,5人在高中球队,其他18人来自职业俱乐部的梯队。

国青层面更是如此。今年6月日本U19国青队以“U22国青”名义参加亚洲U22青年锦标赛预赛,23人中只有1人来自学校体系,其他全部均来自日本职业俱乐部梯队。

这说明:随着职业俱乐部对青少年的日益重视,俱乐部所培养的球员已成为日本国字号青少年队伍的最主要输送渠道;而学校体系则已由过去的“主导”变成了一种有益的“补充”,其角色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韩国足协从2009年起,推出全国U12、U15、U18和大学四级联赛后,俱乐部对青少年日益重视,最典型的就是这两年来,俱乐部的U12、U15、U18各级青少年球员的注册球队数、人数明显上升;而学校体系注册人数与球队数在下降。这与日本在“学校体系”、“职业俱乐部体系”、“民间俱乐部体系”三种注册体系下所出现的情况是相一致的(表譻)。

混淆概念只为新政绩

中国目前青少年足球现状———无论是俱乐部自己搞梯队,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合建,或是地方体育局以专业时代模式自己单独建队———决定了中国国字号青少年队伍的来源是单一的。以校园足球的现状,几乎不可能培养出国字号队员。当日本国字号青少年队伍从俱乐部梯队中抽调球员越来越多、让“校园体系”成为一种补充时,中国足协却要混淆“竞技”与“普及”的概念,反而要力主让“校园体系”成为主导,这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中日青少年之间的差距不仅不可能缩短,反会更进一步将拉大!在全国U15总决赛中,日本选派由40支职业俱乐部梯队中的18名球员来华参赛,队员均是1998年4月1日以后出生,比中国球队小一岁,但最终获得第二名。而获得本届U15联赛第5名的上海幸运星队,据孩子的家长介绍:U15队因集中在两所学校,代表各自学校参加上海校园足球比赛,每场比赛场场9比0、10比0横扫对手……一旦U系列竞赛体系被摧毁,未来中国足球将会是何种情景?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足协的高层管理者不清楚这一点。所谓“浑水摸鱼”,只有混淆了概念,才能展开新的“政绩工程”。中国足球的成绩始终是硬伤,短期内指望中国男女足有所成就,谁都清楚很不现实。面对现实,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明确要求希望把足球搞上去,尤其是要大力提倡和推广校园足球。如今,基层的校园足球不可谓不红火。可在某种意义上,“校园足球”成为了一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如果在注册过程中,把“竞技系”和属于“普及系”的校园足球像韩、日那样明确分开,因为没有成绩,领导也就不可能脸面有光。只有把“竞技系”和“普及系”混为一谈,才能让注册人口可由原有的8000多猛增到100多万甚至200万或更多。不懂足球的领导一看到这样的数字,当然很是高兴。于是,中国足球也便有了新的“政绩”,从而彻底回避了“成绩不佳”的尴尬。而且,对外宣传时还可以美其名曰:“我们抓青少年就是不要成绩、我们就是要培养人!”

眼下,中国足球准备2020年奥运会、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就是这些1997-98年龄段以及1999-2000年龄段的这些孩子。如果把这些孩子的竞赛机会全部都取消了,中国是不是准备彻底放弃奥运会和世界杯?试问,哪位中国高层领导能够给出明确指示?

上一篇:你好,新时代 下一篇:分解运动还是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