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时间:2022-08-18 11:56:23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共识和集体记忆,是深植于历史传统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影响、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前途未来。对于广大的农村而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颇为重要。笔者通过深入走访了解邢台县龙化村传统文化教育成功案例,对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龙化;传统文化教育

龙化的变化

邢台县太子井镇龙化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近两年来却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人包括政府官员、记者、大学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各色人等。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何以有如此魅力?其根源在于龙化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王文福、刘英是两位自学成才的国学师,他们把文化传播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2006年秋天,两位老师来到龙化,立志完成一项社会实验: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建设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和谐乡村范本。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村庄今昔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村民自己的话总结是:人际关系改善了,公益事业积极了,社会治安稳定了。

一、人际关系由以前的自私冷漠变为现在的和睦相处。过去的龙化人和眼下社会上许多人一样,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经常闹纠纷、起争执。现在的龙化,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妯娌相亲、孝敬老人,象一个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村民谢某是山西嫁过来的媳妇,过去她总觉得村里人欺生,敏感的心理使她表现出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因为一点小事站在房顶、街头大骂乡邻。对公婆同样是张口就骂、伸手便打,族人都觉得她是个惹不起的祸害。有人说“谢某要是能转化,太阳得从西边出来”,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她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2010年的一次分享交流中,她为自己过去不懂事理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当着所有人的面给婆婆下跪忏悔,从此婆媳由仇人变亲人,夫妻关系从紧张对立变得亲密融洽,她也从家族的异端变成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在龙化还有很多。

二、公益事业由以前的消极逃避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过去的龙化,人们都打自家小算盘,没钱挣的事没人去做,由于集体经济贫弱拿不出钱,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经过学习,村民们把“放下自私自利,把多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支书感言)。去年“大家义务清理多年来积存的垃圾,建学堂、修桥路,共投入义工1500多个,人们不怕脏、不喊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所用车辆没要一分钱”。今年,他们又修建了两条平坦美丽的石板路,一条在学堂前,一条是专为留在空心村的老人们修的孝心路,总共拆除了20多个厕所,拉了几十车的石头,材料费由爱心人士捐赠,工程全部由村民义务完成。如今在龙化,充当志愿者,为他人和集体服务已经蔚然成风。

三、社会治安由过去的秩序混乱变为现在的和谐稳定。以前的龙化,村民因为宅基地大打出手、邻里不和吵架骂街、偷庄稼盗财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人们已经听不到小偷小摸的事了。群众上访、刑事案件这些年也从未发生过。原因是案件高发的青年人群都被吸引到圣贤教育中。每到星期天,学龄前儿童们都会走进学堂,跟着大人认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到暑假学龄期的年轻人都会参加学堂组织的传统文化夏令营,经典学习让他们从小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当人们把道德作为信仰,以修身养性为人生追求的时候,社会的安定团结自然会实现。

龙化村的文化建设,做的不是表现文章,这里没有完善豪华的硬件设施,也没有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他们以正面教育为主,直入人心,直接从心灵最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善良,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也就会呈现出来。

龙化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吸引力不在于它是什么类型与属性,只要能管用,能解决问题,人们就会信仰。龙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教育的内容、方法适应了群众需要,解决了群众困惑,深得大家信服。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近年来,龙化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闲暇时妇女打麻将,孩子没人教、老人没人管。村民精神生活贫乏、道德风尚差。而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恰恰符合了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心理需求。于是老师选择儒家经典《弟子规》作为教材,《弟子规》语言简洁通俗,适合农民的文化水平;内容细致具体,讲述了为人处世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如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南。它的核心是道德伦理,但说出来亲切生动。这不但能使村民的学习更容易上手,而且可以随时随事体会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78岁的村民张洪海,自从学习《弟子规》后,对生活的乐趣和追求重新燃起。老人说:“读书是人的终身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朝闻道,夕死可矣,至乐无如读书。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堂成了村民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学习逐渐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二、教育方法入情入理。走进龙化村,到处可见粉刷工整的经典格言,村民每天生活在教人向善的氛围中。仁义道德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心并成为公众的评判标准。同时以传统文化的因果论和系统论为依据,启发人们反省、觉悟,引导内心的自律。村民们说:挣钱是无止境的,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重要的是行善和行孝,做好人才能有好报。前些年,在利益的驱动下,村边的大山曾经被挖得满目疮痍。通过学习,他们认清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次次拒绝了开出高价的开发商,年年绿化造林。学堂里到处摆着从山上采来的形态奇异的石块,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中感悟到爱护自然才能永享自然的回报;老师特意用旧门板搭起古朴的写字台、用旧磨盘做成典雅的石镜,经过改造的旧物焕发出特有的美感与历史感,让人不由产生对祖先的恭敬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三、教师以身作则。6年来,两位老师心无旁骛,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村庄的文化教育事业。最初村民很不理解他们讲传统文化的做法,但他们抱着“有人对人讲,没人对树讲”的坚韧态度,一边讲课,一边热心助人,几年来组织大家修路、修桥、盖学堂,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费用都是他们自己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为此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种真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他们的课堂,而所有的讲课,老师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是学堂出名后,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学习,吃饭仍全部免费。面对众人的不解,老师说:“龙化的教育不是交易。能在你们的心里种下一个善根,记着将来有能力了回报家庭、社会,我们就知足了。”村民张振海在学习感悟中写到,“老师在百忙中领我们四个老头去(达活泉公园)参学。在公园里,老师每走到一处,只要有垃圾,就随时弯腰拾起,这就是榜样,这就是学习弟子规的动力,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明理践行、知行统一,一切以“修身”为本,凡是真正领悟传统精髓的人,往往都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也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常常能收获巨大的成效。

四、党员干部带头学习。2011年2月,龙化双委专门聘请两位老师为他们做了7天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发展态势、现代意义以及如何办好学堂、如何搞好村庄建设等内容。通过学习领导班子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以传统文化构建村庄文明充满信心。他们指派一位副支书专门负责学堂事务,配合两位老师做好教学工作。把感悟到的为人处事理念,用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作风发生了很大转变,所有村中的公益活动他们都带头参与、不计报酬。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村出了400多位大学生,20多名研究生,4人在航天部工作。龙化出去的兵,由于表现优秀,退伍复员后80%以上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外出打工的村民普遍反映:“因为山区闭塞,对外界的事情了解不多,出去后开始常被人看不起。但因为有传统文化的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人们常常会发现龙化人与众不同的优点”他们都把回村学习称为“充电”。

可以说,龙化的领导班子为村庄找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他们变精神为物质,对子女教育的成功、村民内在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发展有了长远的后劲。

龙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推广

龙化教育的成功说明,在农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是要推广这种教育方式,仅靠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活动方式都由内心的价值取向决定。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任何国际知名、高价高贵的硬件建筑也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国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许多地方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文艺活动、民俗挖掘、遗址保护等方面,虽然都有助于文明风气的养成,但系统而深入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仅靠这些还不够。龙化村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真正的人性的教化,这才是文化建设的根,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一切文化产业的兴旺都有赖于这个根基建立,才能使形式有支撑、有内涵。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多搞一些扎实有效的、确实对农民心性培养有益的项目,而不应把注意力和资金放在一些华而不实的场馆建设和形象性大型活动上。

第二,重视对师资的培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理解掌握这个文化体系并落实在行动上,需要很长的学习时间,出一个“名师”相当困难。现在社会上有以各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最可贵的是那些真学真做,知行合一的人。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氛围下,培养这样的老师确属不易,这就需要政府制定长远规划,与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选拔培养有志之士,鼓励他们学成之后走向基层,为民众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对于刘英和王文福这样为传播文化甘愿舍弃一切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独木不成林。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凝聚共识。首先是官员的带头作用。我们对邢台县广播局、文体局、艺术团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8%的人对传统文化活动持支持或肯定态度,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民以吏为师”,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价值取向必将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广泛而有力的带动作用。其次是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的成功,《大宅门》、《闯关东》的热播,说明受众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民众参与是文化建设最强大的动力,媒体应该顺应形势,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宣传,以正知正见引领社会风气,营造整个社会文明和谐的氛围。

应该认识到,龙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它是“传统的”,而是因为反映人性本质的经典智慧具有照彻古今的永恒价值。以我为主、以时展为核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是龙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这一探索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提供了借鉴,也为有效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基层科级干部考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