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社会中法治完善的创新

时间:2022-08-18 11:12:49

在农村社会中法治完善的创新

【摘 要】通过《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可以展露出我国农村法治形态的一角。将农村与城市的法治观念相比较,就显现出了农村法治观念的巨大落差,究其原因可以从历史因素的角度和法治自身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从而对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完善提出创新,包括培养农民法律信仰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制度创新、规范农村行政力量的制度创新和在农村社会中司法运作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农村社会;法治;制度创新

现如今城市和农村在法治方面差距还是较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一部影片展现。《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讨说法”的故事。在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中要害后,秋菊怀着身孕到处告状,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后因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帮助送往医院的情况下,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故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却传来了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不解。

一、农村与城市法治观念的差异

影片故事能够让我们看出秋菊为丈夫受伤而“讨说法”的行为,已经产生了农民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但这种权利意识并没有彻底的觉醒。因为秋菊认为村长是可以踢她丈夫的,只是“不能往那个地方踢”;并且秋菊认为她所想要的“说法”并不是要把村长抓起来,最后公安机关将村长带走,反而使秋菊认为法律是个奇怪的东西。

以上揭示的一种农村社会法治状态再与城市的法治状态相比,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这里引用《中国十三城市“依法治市”状况问卷调查》中的一组调查数据来展示我国城市的法治状况:在“当你认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这一问题统计答卷结果54%的人选择通过“政府解决”(占15%)和“到法院告状”(占39%)两种法律途径,与“能忌则忍”(占15.8%)的消极态度和“私下与对方和解”(占8.9%)的“私了”等选项相比,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已成为社会成员保护自身权益的主要行为方式。这说明在城市社会中,运用法律来维护正当权益及解决纠纷的这种观念及意识成为主流的解决方式。

二、农村社会法治状态的原因分析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反映出我国农村的法治依然是较为落后的。那么农村社会形成现今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受历史因素的制约。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不需要劳动者的联合、互助,只需一家人一起运作即可,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产业模式。因此,也就有了农村聚族而居的社会组织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张显出血缘的密切与重要,以此来制定家法族规规范家族和宗族成员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并时刻注重亲情关系。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即使农民的权利意识在逐渐提高,但法律还是被认为是外来的,其文化信仰、观念习俗、传统的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改变或消失,这种根深蒂固的民间传统文化成为了影响农村法治化进程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是法治要求本身的影响。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律规定本身的措词使其显得晦涩难懂,很可能产生法律使用的概念体系跟日常使用的言辞表意之间的差距,形成普通民众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例如,一般大众对“被告”的理解,往往会认为被告就是个“坏人”,于是,一般的民事上的被告也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再加上法律的专业性,使得一个未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人难以把握其确切的精神实质,导致农村社会对法律的关切程度不高,使其威信与作用被淡化。

三、在农村社会中法治完善的制度创新

既然认识到农村社会对法治不重视的原因,那么我们就需要从根本上来改变这种状态,转变农民的法治观念以及采取措施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以期完善农村社会的法治。那么加快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建设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培养农民法律信仰的制度创新。所谓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性,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的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培养农民的法律信仰根本在于重塑法律在农村社会中的权威。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并非单纯地去讲述享有的权利或必须承担的义务,而是以开设法律课堂的形式,用案例或故事来教授农民什么是法律、法律保护什么及如何运用法律,以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普及农民的法律知识。

2.对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制度创新。耕地对农民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以说,享有耕地产权应当是农民的基本权利,而保障农民的耕地产权不受侵犯也正是农村法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耕地产权制度中的创新可以是延长承包地的期限,在此基础上严格限制收回土地与再次分配的条件,使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产生极强的信赖力以防止耕地利用的短期化行为及频繁调整土地的行为,同时这样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入和技术投入;在非耕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中,重点是建立对农民承包的土地实行征用的相应的、系统的、确切的补偿机制,特别是以法律的形式替代易变的形势政策和行政命令,确保农民土地产权的安定与可预测性。

3.规范农村行政力量的制度创新。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缓解国家与农村社会紧张关系与利益冲突、塑造国家权威的一种战略选择。规范农村的行政力量,就要建立“法治政府”,遵循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及权责统一原则,不能超越法律的授权行政也不能违背现有法律的规定行政。

4.在农村社会中司法运作的制度创新。美国著名法学家卡多佐曾指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是司法作用。对农村社会中的司法运作的创新应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畅通救济渠道,可以在乡村基层设立代诉的组织机构,一方面充当一个中转站的角色,将一定期间内的村内纠纷统一递送至法庭,另一方面法官不需要总是在乡村间来回,只需在一定时间内下乡处理案件。强化司法能力,加强对基层法院司法队伍素质的培训,完善管理体制,要更多注重专业水平。提高司法效率,西方有一句法律谚语“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故在农村社会中,可以在审理期限上做出与农村社会相符的制度改变,如硬性规定不可延长的审理期限。当然,这种不可延长的审理期限可以设置其他条件来约束它的成立。

四、结语

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之后的发展进程中,城乡间法治效果的差距日益凸显,这一方面要归结于城市的发达及接受外源性的能力较强,另一发面在于法治的自身要求更适合于在城市中先实现。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农村社会本身的特点而决定的,是因为农村经济的落后、思想的保守、认知的传统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村的法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对法治在农村社会中的完善提出更多富有创新性、实践性的措施及制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2]王玉明.论政府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2).

[3]周丽,于丽.浅谈农村法治化得障碍[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8).

[4]张学亮.依法治国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J].长白学刊,2002(6).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张德友,翟印礼.法与农村社会变迁[M].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下一篇:文化视角下看解释性翻译在法汉互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