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18 09:42:23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人口、环境、资源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它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更好地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析了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模式,并构建了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PERD;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张彩霞(196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59-04 收稿日期:2007-01-02

PERD是人口(Population)、环境(Environment)、资源(Resource)与发展(Development)的缩写。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得以快速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由此又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影响了经济发展,危及到了人类生存(国家科委,1994)。PERD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会议的主题旨在突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转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中国面临6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30~40年将相继来临;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在延续;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并且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根本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育。6大问题都与PERD问题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十一五”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通过对影响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地测度区域PERD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区域PRED协调发展问题一提出,便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该理论从70年代初提出至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区域PRED的协调发展研究,最初大多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仅侧重于时间序列的认知。自联合国推荐了指标体系方法后,指标体系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最早研究该系统的是毛汉英先生,1991年他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首次探讨了县域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及研究的指导思想。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他们认为,区域PRED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的复杂开放系统,不同区域的PRED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

随着此问题研究的深入,各国学者就区域PRED系统的定量评价也做了有益的尝试:S Bao总结了GIS和空间统计方法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陈锐、牛文元等人用系统学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陈锐、等,2005);Cui Weihong等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做了探索;廖志杰等在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PRFD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全国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做定量研究等(廖志杰、刘岳,2000)。

对区域PRED的研究总的趋势是不断完善,但仍在理论理解与实际操作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如,多数指标体系只是对PRED等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系统进行简单加权计算,而缺乏对它们之间协调状况的评价。有些定量方法仅对区域PRED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不符合区域PRED整体协调发展的特点。有的是数学方法的理论尝试,没有结合具体研究区域的现实情况,实用性较差。因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和评价指标,应基于区域PERD的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二、PERD系统及其协调发展模式

(一)PERD系统

PERD系统是指以人口(P)、环境(E)、资源(R)与发展(D)四个问题为中心,并由此形成PERD问题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并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复合而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我们解决PERD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应将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四个问题及其形成的因素,结合不同的地域,系统地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全面的研究,局部的问题纳入全局中协调解决,共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石玉林,1992)。例如:我们研究人口数量时,只有把人口数量与区域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口本身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构成等问题联系起来,人口数量的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当人口数量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时,人口数量就不是一个大问题;反之,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口问题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王黎明,1997)。

(二)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

区域PERD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和一段时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总的方式(国家计生委人事司,1995)。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总规模维持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承载能力之内;(2)劳动适龄人口增长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3)老年人口的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4)保持人口增长过程的稳定性;(5)人口生育政策与政策实施的可行性相适应等。第二,环境保护模式: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第三,资源利用模式:(1)资源更新速度与资源利用规模与速度相协调;(2)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等。第四,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1)经济增长速度与满足人民需要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相适应;(2)宏观经济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环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相协调;(3)主导产区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强;(4)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等。第五,区域开发模式:保持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优化,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合理布局,并且它们之间在功能关系上相互协调。第六,时间推进模式:保证区域PERD协调发展在时间发展阶段上的循序渐进。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由于区域PERD的状况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对于区域PERD的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ERD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必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动(,1993)。另外,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发展模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生作用的(李后强,1998)。所以我们还应根据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PERD多个侧面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和组成要素的科学组合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对其结构和评价指标的组合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区域PERD综合评价体系。

(一)构建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该科学,指标的选取应该符合区域PERD评价的需要。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既是一个理论上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实践中的问题,涉及PERD的相关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等不能离开PERD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理论,每一个指标的名称、定义、解释、计算方法、分类等要讲究科学性和规范性。

2.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全面性是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分析对象的全貌。系统性是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影响区域PERD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综合的系统。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对区域PERD的认识和评价应遵循相应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袁再德,1996):第一,区域PERD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充分体现区域PERD的各个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从PERD的全过程出发,全面反映影响PERD的各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区域PERD的全貌,尽力满足为客观地评价区域PERD现状的全面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PERD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既要有反映不同区域PERD差异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子系统联系的指标,保持指标体系之间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第二,区域PERD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重视PERD因素的系统结构关系,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问题及其形成的因素,结合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系统地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加以系统研究,以满足客观评价区域PERD的系统性要求(张维庆,1997)。

3.简洁有效原则。指标体系并不是包含的指标越多就越全面。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力求精简,要尽可能地筛选并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指标。

4.敏感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的敏感性。指标应能比较敏感地反映分析对象的变化,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讲是合理的,但由于客观环境或条件发生了变化,或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

5.可行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注意可行性。指标的设置要有利于资料的取得,即选取指标时应该兼顾全面性和数据的易得性两方面因素。尽可能利用现存的各种统计数据,选择主要的、基本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作为量化的计算指标。

6.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原则。指标的选择要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既要有反映目前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变化的动态指标。对区域PERD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各个评价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会增强或减弱。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大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其评价体系应遵循动态原则(彭佩云,1993)。如,发生重大的政策、技术、社会、经济、等其他变化,区域PERD的评价体系也应随时作相应的调整(王学军,1992)。但是指标体系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便于对比分析区域PERD的发展变动状况。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定量评价是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往往带有局限性,评价不容易深入。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从而建立科学的区域PERD评价体系。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但对于一些在目前认识水平下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问题,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二)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

1.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评价区域PERD的变化状况,但是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类型、性质不同,其评价的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形成对区域PERD的综合评价,必须通过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组合,发挥其整体的评价功能(吴跃明、朗东峰等,1996)。建立指标体系,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首先将目标分成具体的目标层和准则层,然后再细分成更小的、可以建立指标的小系统,通过对这些小系统建立指标,从而确立整个指标体系。见下图。

2.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外部系统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第二层是,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交互作用形成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第三层是,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的每一单个指标。

(1)人口系统指标。PP人口系统内部结构指标: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老龄人口比例;学龄人口比例;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例等(曲格平,1991);PE人口环境系统指标:环保事业从业人员数等;PR人口资源系统指标:从事地质普查及各种资源勘探的劳动力数量;水利业从业人员数等;PD人口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各行业劳动力人数(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公共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各产业劳动力人数等;PO人口外部系统指标:劳动力输出数量及构成等(蒋正华,1995)。

(2)环境系统指标。EE环境系统内部结构指标:生态环境状况;大气质量水平;水环境质量水平;固体废弃物堆放量等;EP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环境指标,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人均综合用地等;ER环境资源系统指标:环境对资源的损害指标,如: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海水入侵面积;耕地盐碱化面积;开采矿产塌陷地面积等;ED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单位环保资金效益指标;⑤EO环境外部系统指标:各种污染物输出等。

(3)资源系统指标。RR资源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各种资

源储量及构成;各种资源利用率等,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煤炭储量;石油储量;森林资源量等;RP资源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资源指标,如:人均耕地;人均煤炭资源量;人均森林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石油资源量;人均其他矿产资源量等;RE资源环境系统指标:环境使用资源量指标,如:环境用水量等;RD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指标:资源可供社会经济用量,如:可供工业用水量;可供农业用水量;煤炭资源年开发量;石油年开采量;天然气年开采量等;RO资源外部系统指标:各种资源输出指标。

(4)社会经济系统指标。DD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工业部门结构;主导产业所占比重;区域竞争力;国民收入使用额;积累率;经济发展速度;资金产值率;资金利税率;经济发展过程的波动状况等;DP社会经济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人均钢铁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石油产量;人均棉花产量;人均主要工业品产量;人均服务设施拥有量;人均服务人员拥有人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等;DE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指标:环保资金投入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DR社会经济资源系统指标:地质勘探资金投入量;各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量等;DO社会经济外部系统指标:资金输出;各种产品输出数量及构成等。

(5)外部系统指标。OE外部系统环境系统指标:各种外部污染物流入量及构成等;OR外部系统资源系统指标:各种外部资源的输入量及构成等;OD外部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外部资金输入数量等;OP系统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外部劳动力输入量及构成等。

3.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也称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是以指数或分值的形式表示被评价单位的“综合状况”(张志强,1994)。

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1)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综合评价科学性的关键。指标的选择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类。定性方法中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方法是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研讨会或征询意见的方式,集各位专家的智力优势和经验来选择指标。定量方法有试算法和通过相关系数并借助于系统聚类法来对指标进行选择等等。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根据理论和经验及指标在历史资料中的表现加以确定。在指标选择余地较大时,要从类似的指标中删除个性不太强的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2)搜集指标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消除量纲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相对化处理、函数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三种方法。(3)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定性赋权的专家评判法、定量赋权的指标比较法和比率标度法等。实际中常常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运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4)对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另外,若对多个区域同时评价,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四、结束语

如何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对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但区域PERD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的具体量化、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许多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加以完善。

(编校:书 明)

上一篇: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的区制状态及协同性分... 下一篇:冯·杜能模型与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