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文化

时间:2022-08-18 08:56:39

浅谈微博文化

摘要:互联网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奇迹,在QQ、MSN、博客、SNS这些风行一时的改变人们固有交流方式的互联网工具之后,后起之秀“微博”又一次让人惊艳。微博就是人们互动的一个平台,或者说人际沟通的工具之一。正是由于其身份等级的零限制和简单方便的操作,使它迅速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甚至突破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门槛和界限,在明星中也风靡一时,成为积攒和衡量人气的极佳平台。“今天,你微博了吗?”已经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引领着互联网的新风潮,现已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甚至形成一种微博文化。微博进入中国市场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已取得了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其形成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分析。

关键词:微博;文化;原因

随着“微博”这一概念于2009年8月随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而进入广大中国网民的视野,随之而来的便是微博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微博现象”。微博,即微型博客,又被昵称为“围脖”,是 Web 2.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简单来说就是你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超过140个字的几句话或一张照片,通过手机、IM软件 (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型博客消息与人分享。此外,你还可以任意将自己感兴趣的人添加为“关注”,只要了新的博文,彼此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众多门户网站已经致力于将微博打造成新的利益增长点。微博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它所构建的群体和其构建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

一、微博的特点

1.直播现场速度更快

微博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更新自己的动态,传达自己的见闻及心情并期待着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同。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的节点,只要他们有共同的信息编码(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成就目标)就能实现联通,构成网络社会。在微博这种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中,网络逻辑的不断扩散必然会改变人们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立场和缺陷,这样的信息传播形式将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公共媒体”或者形成真正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媒体时代。微博是一个人们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络传播过程,它让每个人都成为“记者”也成为一个“评论家”,它使得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达到了信息传播的最快化。碎片化时代人际交流快速便捷的需求是微博客出现的催化剂。正因为这一原因,微博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而其传播速度远远要快于传统的报刊、电视,乃至普通网络媒体,带来了一个“人人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这也许就是微博走红的最重要原因。

2.微博思维“裸妆”,还原人的真实面目

一句话式的微博不用花心思考虑语言逻辑关系、文章标题和段落的起承转合只需要把头脑中最原始的状态记录下来。它呈现的是最生活化最真实的面目,可以是对时事的看法、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喜事、担忧甚至是抱怨,这些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社会中最为大众、最草民、最亲民的平台。它占据了庞大的群众基础,并不断地通过信息的传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判断标准。

微博所呈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立体更加饱满,它创建的是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还原人的真实生活面目。

二、微博的文化环境建构

文化环境的构建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文化传统要解释的就是人们如何通过互动创造出社群、组织和文化的现实的。根据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简称SI理论),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后会逐渐形成对某些术语和行动的共享意义,从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和现象,社会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谈话”中形成的[1]。在传播过程中,个人在处理信息时所使用的概念类别创造出一种社会文化现实,而现实是由语言构建起来的。语言本身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互动中的语言是构建社会文化的核心。

微博用户进行沟通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微博发文的字数限制是140个字,这一规则构建出了微博“短小精悍”的语言风格。在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陷入碎片化状态,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与工作和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密切的事成为一种奢侈,但表达的欲望始终存在。用户用140个字以内的文字来信息。这里有“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细节,有快速的新闻资讯,有个人的心情思想感悟等。所用的语言也是更加的诙谐幽默和碎片化,只需要你把当时的状态表述出来,然后有人跟帖回复分享就达到目的了。

另外,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随时随地信息。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关注对象随时分享或者跟随,快速的信息流动体现了更为快捷的生活方式。一条条140个字以内的有限表达构成了每个微博用户的口水账,但是正是这些生活的点滴成了用户生活的调味品。

碎片化语言开启了碎片化沟通时代和指尖记录时代,而且这些碎片化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微博用户接受。微博用户的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快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微博语言和微博用户的互动中构建出来的,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快捷的生活方式构建了微博的文化现实环境。

三、微博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一种特定形态的文化,它由文化产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生产经营,以数量巨大的庞杂人群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满足大众私人文化空间需求的文化。微博的大众性和草根性以及网络的发展是微博成为大众文化的两个必要的条件。

互联网是一个大众的舞台,其本质归根到底还是草根性和大众化,使得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文化观点和道德评判,对于名人更是可以引领大众的价值评判导向。尤其是新浪微博一味地突出名人效应,来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其未来的发展走势如何,仍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普及,微博将会越来越多地为普通人民所接受,其草根性和大众性也将愈发显现。同时微博所构建的群体和其构建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

微博的社会学意义凸显了人际影响力。人际关系来源两大方面,一种是原有人际关系在微博上的延伸,一种是通过微博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关注和被关注满足了人们对身份的心理渴求和需要。关注和被关注建立了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获取相应的信息,一方面相应的信息,给他人建构自己身份的机会。信息在相识中传递,在不相识中通过“粉丝”或者添加关注成为新知。微博延续了SNS网站的功能和特点。微传播时代,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巨型传播网络。这对个人交友、品牌营销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微博以其门槛低、实时性强、个性色彩浓厚、交互便捷等个性特色成为Web2.0时代的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代表,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传播形式。随时可以通过第五媒体手机更新最新动态,使得每一个人成为”自媒体“,生产和消费信息以达到最快的文化传播效果;微博的”裸妆“式的生活思维呈现,真实地贴近生活获取同感共期的认同感使得全民皆博的草根文化盛行一时,并为明星、企业开创微博营销新模式提供群众基础。

2010年可以说是“微博元年”,这一新兴事物正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期,人们对于微博的新鲜劲似乎才刚刚开始。然而它究竟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势头,是和BBS、QQ一样,成为日后主要的网络应用,拥有固定的使用人群;还是当人们新鲜劲和好奇心一过,便成为浮云一样飘散,仅是互联网或大众文化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一切的答案似乎要留给时间来解答。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9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王涛,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工程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数字艺术。

上一篇:论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模式的... 下一篇:让高校体育回归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