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家庄丝弦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4-06 12:36:02

浅析石家庄丝弦的艺术特色

摘要: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从唱腔到表演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独特的演唱特点和艺术风格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关键词:石家庄丝弦;艺术特色

“纺纱织布唱秧歌,耕田耪地哼丝弦。”石家庄丝弦诞生在民间并流行于乡里,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的独特演唱风格和热烈火炽,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

一、唱腔

丝弦戏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唱腔独特,丝弦名家安录昌曾说“丝弦唱腔很独特,拉腔砸夯,异峰突起,集体爆炸”,丝弦名家安存山也曾总结“听丝弦最过瘾的就是最后的炸音”。

丝弦戏唱腔分“官调”、“越调”、两个系统。官调是由[耍孩儿]发展而来;越调是由北方“鼓词”唱腔发展而来。各包括起板、头板、二板、三板、赶板、拨子板、垛子板、哭板、甩板等9种板式,属板式变化体唱腔结构。此外,尚有[山坡羊]、[黄莺儿]、[黑莺儿]、[锁南枝]、[歌南子]、[桂枝香]、[青阳]、[倒推车]、[打枣竿]、等曲牌附于官、越两调作为插曲运用。官调唱腔,明快清新;越调唱腔,激越悠扬。官调唱腔活泼婉转,旋律优美,堪称丝弦“咏叹调”。越调唱腔以二板最为常用,也最受戏迷喜爱,多用于叙述剧情,是丝弦的“宣叙调”,大段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委婉,激越之处加以乐队大过门,粗犷豪放,激情澎湃。

不论生旦唱腔都用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作7度、8度或10度大跳,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行内讲“砸夯”“拉腔”,时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石家庄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

二、念白

丝弦的又一特色体现在它独特的念白。丝弦戏作为地方剧种必须体现出她的地方特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丝弦始终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人演本乡本土的戏,乡间风俗,方言俚语,都是丝弦戏里包罗的“好作料”。丝弦戏《瘸腿书记上山》道白采用地地道道的鹿泉方言,乡间俗语运用恰到好处,突出了人物,增强了喜剧感,加上丝弦名家安录昌的精湛表演,使得整个戏幽默诙谐,十分亲切。《下南京》《三进士》《李天保吊孝》等戏中的道白都融入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三、表演风格

从表演艺术来看,石家庄丝弦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刻画人物细腻,其中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崇尚动作特技是其重要特点。

丝弦戏的表演继承了木偶戏的衣钵,后来变为真人登台演出,表演以身段动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动作等完成了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划,期间不乏夸张手法,刻板和直线条木偶动作遗风的运用,其后是演员在舞台上的做戏,表演特戏(如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工夫见长,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软翅是石家庄丝弦的独门工夫,可惜目前均已失传)和脸谱的利用,并有借用“社火”之形式,真刀真枪地在舞台上展示一番的。

四、伴奏乐器

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中路丝弦便与老调戏同台,使老调戏的剧目、音乐传入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

五、艺术魅力

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在戏台上,锣钹咚锵,板胡吱溜,有伴奏的丝弦,红红绿绿的晃荡一些生旦净末,是一个地方剧种,媲美保定老调;而在日常生活中,瓜棚柳伞下,田头水井边,手里忙着各色活计的人们,丝弦差似呼吸的节奏,填补着劳累吁喘的空当,伴随着汗珠的滴落,是清嗓喝咧的民间小调儿,像陕北的“信天游”,像陇中的“花儿”,像没有马头琴陪伴的草原长调。正因为如此,与纤细绮丽、柔婉伤骨的南曲不同,石家庄丝弦身上深刻着农民粗犷豪迈、不事雕琢的印痕,散发着清新的泥土与庄稼混合出来的特有香味和草根民众的朴拙之风。丝弦又与同走豪放一路的秦腔路数有着区别,秦腔风格约略等于俞文豹《吹剑录》里所载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棹板高唱学士词。

上一篇:试论美术高等院校设备的管理 下一篇:基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素质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