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中心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

时间:2022-08-17 11:33:14

任务中心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

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如何认识和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缺乏问题也一直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任务中心模式出发,就留守儿童与其看守者之间产生的角色冲突及其认知问题进行社会工作,通过开展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改变了错误的认知观念,认清自身社会角色,进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任务中心模式

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不仅决定人们对当前自己生活状态的评价,同时还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这不仅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主观幸福感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探索也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有效尝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走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之路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本土化则是其职业化、专业化的必经之路。”而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缺乏问题的解决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案例背景资料

张某,女,14岁,是一名留守儿童,家住安徽省桐城市,现就读于青草镇三星中学。服务对象的父亲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长期在外打工而忽视了对张某的责任与关爱,从而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悲观,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同时根据家长和在校老师的评价,张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她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有很强的自卑感,呈现主观幸福感严重缺失的状态。

二、服务对象问题评估

根据张某填写的量表,我们分析得出张某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均偏低,并且自我认知有偏差。显然案主的几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得张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社会交往困难,出现友谊满意度低的情况,也正由于不敢与人打交道,父母又长期不在家,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和家人来倾诉,使张某对家庭方面缺乏正确的定位。根据分析,我们再次找到张某,听到其分析结果,张某表示很赞同,并有意尝试我们为之设计的服务计划,以此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三、服务介入分析

(一)服务模式

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及服务过程中,首先案主要承认出现的问题并表达求助的意愿,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案主明确问题的范围,找到核心问题,订制明确的计划与时限,这样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它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介入过程精密;五是服务效果明显。

(二)服务介入

初次与张某接触时,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社会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要么是三言两语作答,要么是闭口不答,让家长帮其作答。就此,社工决定采用间接介入,简单地聊一些张某易于接受的话题,并鼓励张某大胆地把真实想法讲出来。接着,社工向张某提出了边采访边录影像的建议,这种有意思的方式,张某欣然接受了。在录影像过程中,张某认真对待社工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当被问到“觉得自己学习成绩怎么样”时,张某不假思索的说道,“我认为不怎么样,但是同学们好像还挺羡慕我的,父母觉得也不错。”当被问到“与外公外婆相处有什么不信管的地方吗”,张某的回答是,“不习惯倒是没有,只是感觉跟父母在一起不太一样,跟父母可以讲一些学校的事,讲一些心里话,热别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跟父母讲,但是跟外公外婆就没有。访问快结束时,社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次选择机会,你会选择跟父母还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当然是跟父母了,没有一个人是不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张某有些啜泣地说道,这显然是她真情的流露。录像结束时,张某主动告诉社工在学校时,总感觉同学有意地疏远自己,这让她很困惑。而且没有人可以倾诉,不知道该做什么。

社工发现,张某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自我认知有偏差,主要表现有:沟通不畅、家庭角色认知不清、强烈的自卑感,所幸的是,张某很清楚自身问题,并愿意接受社工的帮助。针对于此,社工制定了以下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

总目标: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提高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

分目标:第一,鼓励服务对象树立信心,提高自我形象,克服自卑感;第二,充分发挥和挖掘其潜能,使其积极地融入团体当中;第三,使服务对象改变对家庭和友谊的看法,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活动过程

社工围绕认知与沟通交流这两个焦点,分别展开了知心信活动,同学一家人活动。通过让张某了解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爱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这种形式,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张某的家庭满意度;通过张某同学对其评价以及对他们之间的美好回忆,让张某从新对自己定位,克服自卑感,表现出自信的一面,从而实现友谊满意度的提升。

(一)介入方法

开展“知心信”活动和“同学一家人”活动

(二)介入步骤

第一步,在初次接触的基础上,尝试与服务对象做进一步的沟通,以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我们如约来到张某家中,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制,我们从网络、电视、游戏爱好等几个方面开始交谈,随着谈话的进行,我们逐渐了解到张某虽然性格腼腆,但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鼓励她多与家长交流。

第二步,邀请服务对象和她的外公、外婆参加“知心信”的活动,寻找交流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让张某的家长写下自己想对张某的讲的话以及在平时交流中的心情。在收回信封并检查完毕后,并让他们暂时回避,再将外公、外婆的信件交给张某,当看到“心情无奈,抑郁”这样的字眼时,张某有些愧疚,她认为自己与外公外婆有很大的年龄差距,没有共同话题,即使有话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就此,我们为他们制定了一个小游戏,为时一周,让张某白天在笔记本上记下一天的心情和想说的话,到晚上将笔记本交给外公、外婆,让他们写下对于张某一天的表现的看法和建议。

第三步,运用家庭治疗模式进一步引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认知,改善服务对象与其家长相处的氛围,提升家庭满意度。在一个星期的体验之后,我们再次来到张某家中,张某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拘束感,并且表明,通过“知心信”游戏,与外公外婆间很多东西都说得明白了,聊天时的话题也多了,心情很舒畅。我们建议他们再做一段时间的“知心信”互动,并授予张某家长与孩子相处的一些技巧,以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四步,采用人本治疗模式提供服务,使其克服自卑感,积极融入到集体中。我们组织了“同学一家人”活动,让张某比较熟悉的几个同学参与,让他们写下张某的优点以及想对她说的话,然后读给她听,当听到“张某是个很勤奋的人,学习成绩很棒,有机会一定向她请教,只是每次看到她皱着眉头就不敢和她说话了,真希望她能够以微笑迎接每一天,”时,张某低头沉默了一会儿后才说,感觉同学玩的时候故意冷落自己,现在才发现并非如此。随后,我们让张某回忆了与朋友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并建议她参加我们后期的小组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对象答应了。

第五步,提高服务对象的交际能力,在游戏中提高友谊满意度。张某如约参加了我们的小组活动,我们鼓励张某主动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这些留守孩子一起做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询问了张某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张某说受益颇多,很感谢我们给她这次机会,希望能够与他们保持联系。

第六步,邀请服务对象来到社会工作点,对她的近况进行回访。张某告诉我们,她与家长、同学的关系都有了改善,而且同上次小组活动认识的孩子仍有联系,也会在学习上互助。张某的外公、外婆也说道,张某确实比以前懂事很多,能够主动与他们聊聊,表现不错。最后,我们将第二份主观幸福感量表发给服务对象,测试结果相比上次有了一些改善。基于服务对象的良好表现,我们准备结案。

五、 结案与效果评估

由于时间较短,本案的预期结果只是大致完成,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学会如何与家长交流,虽然是偶尔谈谈自己的心事,但这已经是不错的改变。能够做到克服自卑心理,也实属不易。同时,服务对象有意愿继续改变自己,提升主观幸福感。此案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服务对象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六、 总结

在本案例中,任务中心模式所要提供的服务是:为服务对象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针对服务对象与父母、外公外婆交流少,家庭幸福感低这个问题,我们用家庭治疗模式来解决;而服务对象内心强烈的自卑感,自己始终不如别人的想法怎样转变,则采取了人本治疗模式来解决。而服务对象最终的改变,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可能是这三种模式交叉运用的结果。在此,笔者认为,像这种以社会个案工作为切入点,以任务中心模式为核心,其他治疗模式为辅提供的服务也是当代社会所应提倡和尝试的,这对今后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上一篇:"幽默大王"冯克杰 下一篇:记住十二字诀,学会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