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趣”处行

时间:2022-08-17 10:56:08

只拣儿童“趣”处行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F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始创造各种“读法”。有时候是快板式的,到音乐老师那里借个响板,“啪啪啪”,读得干脆;有时候是评书式的,一拍桌子,“话说――”引来笑声一片;有时候来一个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黄白二猫,斗于屋上,你拍二,我拍二,呼呼而鸣,耸毛竖尾”;有的时候,回声读,你读一句,我是回声跟一句;还有的时候,把广播操的口令搬过来,“一二三四,冬日严寒,木叶尽脱;二二三四,阴云密布,弥漫天空”。反正,怎么开心怎么读,怎么好玩怎么读。学生读呀读呀,乐在其中,一篇篇的小古文,就这样不知不觉读熟了,背出来了,而文章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就像古人常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儿童时期的“有口无心”,可以成就一生的“意味深长”。“读”小古文,向学生撒下的是一把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一生中蔓延生长。

二、趣赏小古文――培下儿童语文生长的力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两个学年,学生背熟了80多篇小古文,每周学小古文,每天读小古文,像“呼吸一样自然”。有了两年文言文诵读的浸润与熏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就像练到深处的“一阳指”,指到哪里哪里开花。

我们的语文课,开始处处有文言文的“身影”――学了《三顾茅庐》,拿出《三国演义》:“来,孩子们,听老师读几段精彩片段。”听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孩子们大赞不已,要求老师再读一遍,好听个仔细。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文言断句的趣味笑话,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断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徐庆贤略一思索,就做起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做出来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感觉啊。”

感觉!多么好!

小古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是难以言喻的。

小古文语言精练,句式整齐,音韵很强,和学生平时的口语完全不相同,和课堂上学习、课后阅读的白话文也泾渭分明。但是,正是在这日积月累的琅琅成韵的诵读中,因为学生熟读、背诵了大量的文言作品,这种原本陌生的语言范式反复刺激着大脑,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文言文的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美妙境界。也正因如此,学生的文言“感觉”,由尘到土,从水滴至小溪,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厚”,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真气”源源而来。这样的“感觉”,对语文学习,对课外阅读,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的正能量是不言而喻的。

三、趣写小古文――指向儿童语文生长的未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了四年的小古文,学生在“写文言文”这一方面,给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与喜。

有时在诵读小古文的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让学生换几个词语,把这篇小古文改编成自己的作品。“日则有日,月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学生改成:“爸爸妈妈吾,爸爸最胖,妈妈次之,吾又次之。”“篮球足球乒乓球,篮球最大,足球次之,乒乓球又次之。”这样的改编,很简单,也很有趣。

学了《菊》: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学生的仿写就更有支撑点了,所写的对象不但有花,还有树,甚至还有动物。

这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陈克奥在玩了游戏后写的一篇小古文。

猫五鼠

晨,吾和庆玩“猫五鼠”。吾鼠,庆猫。吾跨五步,庆跨三步也。

“石头、剪子、布”,吾赢,跨一步。“石头、剪子、布”,吾又赢,再跨一步,终到终点。庆曰:“吾不服,再来也!”

吾猫,庆鼠,吾抓庆,庆生气也。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五年级,某一天,一只鸟撞到了教室的窗户上死了,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用小古文记录这件事――

自寻短见的“鸟儿”

今日课上,吾等正奋笔疾书,忽听子逸惊呼:“啊!这是何物!老鼠?!”臻曰:“不过一小鸟,何必大惊小怪?”

吾想:何事?下课后去探个究竟!课后,众人皆奔至围观。臻曰:“课上,飞来一只小鸟,不知怎的,撞上了窗,一命呜呼了!”“哦,原来如此。”

鸟儿为何自寻短见?是否未见窗,才一头撞上?无从得知。

不速之客

“啊!”今日早读课临下课,钱子逸发尖叫。好奇之下,猛回头,见地有“怪物”,愕然。再细一看,是鸟也。其一动不动,看似气息已断。下课铃陡然响起,班中同学尽数离座位,走至此,大谈此鸟,议论纷纷,此鸟之死,仍未有果。

天外飞鸟

此时正值早读课,吾等正奋笔疾书。忽然,一影飞过,其撞向窗。“咚”一声响,一鸟落地。子逸惊恐万状,吾凑近鸟,见其不断抽搐,片刻后,不再动弹。

此鸟定是“天外飞鸟”。

三名学生的小古文,写的是同一件事,题目不同,立意不同,但妙趣横生的文言笔触,却是相同的。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国很多名家大家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背诵能提高写作水平: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背了许多书,其中有一部《古文观止》,烂熟于心。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儿童时代,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文言文,逐步积累精练涵韵的语言材料,在悄悄地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就能不断转化为读写能力。熟读成诵,浸润熏陶,作文时就能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小古文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只拣儿童“趣”处行――小古文学习,在无声处指向儿童的语文生长!

上一篇:基于学生学习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利用餐具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