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痤疮56例

时间:2022-08-17 09:27:16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痤疮56例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56例患者,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依据临床症状辨证分型,肺经风热者加枇杷叶、连翘、桑白皮等;肠胃湿热者合温胆汤加白花蛇舌草、大黄等;肝郁痰湿者加重柴胡和黄芩用量,加香附、当归、丹参等。每天1剂,水煎服,早中晚分服,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9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病变部位用三黄散外敷(大黄、黄柏、黄连等份碾粉以温开水调匀),每日1次,连续外用10 d为1个疗程,9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9例(51.79%),好转20例(35.71%),未愈7例(12.5%),总有效率为87.5%。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疗效较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疗法;内服外敷

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7-0042-02

痤疮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长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粉刺”、“酒刺”、“风刺”等,病因多为肺经血热。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性激素分泌及皮脂腺的调控异常、皮脂腺角化异常、毛囊内微生物、炎症损害及免疫反应,以及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均参与痤疮的整个发病过程[1]。现代医学在本病病因病理等研究发展较快,但治疗措施并无明显突破,仍以抗感染为主要治疗方法,且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而在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以内服外用的方法,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在2009年1月~2011年3月期间治疗痤疮5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7 d,最长8a。临床表现: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皮丘,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严重者称聚合型痤疮,感染部位较深,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多发于青春发育期,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相关标准。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证24例,肠胃湿热证14例,肝郁痰湿18例。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芩15g,黄连15g,陈皮6g,玄参10g,柴胡10g,桔梗10g,连翘10g,板蓝根10g,马勃10g,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僵蚕6g,升麻6g,生甘草6g。依据临床症状辨证分型,肺经风热者,症见: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疏风清肺,加枇杷叶、连翘、桑白皮等;肠胃湿热者,症见: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合温胆汤加白花蛇舌草、大黄等;肝郁痰湿者,症见: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并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治以疏肝解郁化湿,加重柴胡与黄芩用量,加香附、当归、丹参等。每天1剂,水煎服,早中晚分服,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9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病变部位用三黄散外敷(大黄、黄柏、黄连等份以温开水调匀),每日1次,连续外用10 d为1个疗程,9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期间,嘱患者经常用温水、硫磺皂洗脸,不用冷水洗脸,积极配合治疗,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腻及甜食,禁止用手挤压粉刺或自行挑破,不滥用化妆品,保持大便通畅,保证充足睡眠。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皮肤损害消退,临床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治愈29例(51.79%),好转20例(35.71%),未愈7例(12.5%),总有效率为87.5%。

4 讨论

普济消毒饮见于李东垣的代表作《东垣效方》,方中黄芩、黄连、升麻、板蓝根清泻肺胃火毒,牛蒡子、连翘、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陈皮、僵蚕、玄参、马勃、桔梗、生甘草化痰散结。李灿东等[3]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及证素辨证研究方法研究认为:痤疮与肝、肾有密切关系。因于肝者多为肝郁化火,因于肾者多为肾虚火旺。方中柴胡辛寒入肝,能疏肝经郁火,玄参咸寒入肾,能滋肾降火。并依据临床症状辨证分型,肺经风热者,加枇杷叶、连翘、桑白皮等清肺热;肠胃湿热者合温胆汤加白花蛇舌草、大黄等清热化湿;肝郁痰湿者加重柴胡和黄芩用量,加香附、当归、丹参等疏肝解郁。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普济消毒饮具有抗菌及增强免疫作用[4]。三黄散对皮肤无刺激,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三黄散其主要成分中的大黄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而黄芩、黄连则分别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湿热的作用[5],与大黄协同,具有很强的消炎止痛、消肿作用,从而使痤疮的炎症反应迅速得到改善。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治,分型诊治,对症化裁,故疗效显著,但应用本方治疗痤疮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并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姜春明,葛蒙梁.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03,25(3):16~18.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李灿东,高碧珍,成改霞,等.青少年寻常痤疮皮损区与五脏病位证素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7,48(7):633~634.

[4]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J].中成药,2010,32(1):117.

[5]郑古虎,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应用(第一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930~3943.

上一篇: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 下一篇:从阴虚瘀毒着眼治疗冠心病